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与湘君商榷:教育恰是美国大病 (ZT)
跛行者8、4、2003
湘君觉得“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远远优于中国”。怎样算是教育的成功?湘君的文章洋洋洒洒,一下子看不出所以然。文中说,湘君自己,“也是进了大学之后才意识到这一点,一个人,掌握了知识技能也许会获得成功,但只有学会做人,具备了正直,善良,勇敢,坚毅,宽容,自信的品质和乐观,开朗,平易,独立,豁达的性格,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能立于不败之地。”似乎在学校里,学习做人的重要性,大大超过了学知识学文化。
湘君又说“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宗旨是育人,而中国中小学教育的宗旨是育才”,验证了以上的猜测。总结一下湘君的基本思路,就是美式教育注重“德”,中式教育重视“才”,所以美式教育比较优胜。
可是湘君引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例子,矛盾就出来了。儒家“修身是一切的基础”不错,如何修身?无非是学习圣贤之道,和社会实践两种,可见儒家是伦理和知识并重。所以儒家推举的圣贤都是学问家,没有文盲野老。“修身齐家”之外,“治国平天下”,更少不了胸中经纶。
现代社会,由于科学的奇迹和社会的发展,对个体的知识要求越来越高。除去政治、体育和其他一些自由职业者,大体上可以把人才分为两类:一是致力于制造、研究、开发等方面,跟物打交道比较多,且称为“实物型”;一是从事于公关、市场、管理等方面,跟人打交道比较多,且称为“务虚型”。比照中美的不同教育风格,从普及的层次上看,美式教育比较宜于培养“务虚型”,中式教育比较宜于培养“实物型”。泛泛地比较,两者的优劣难论,但是考虑美国的产业结构,可以说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不算成功。
这是美国政界、教育界近年呼吁改革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尽管湘君这样的华人,对于“美国的中小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项目与活动,以锻炼学生们各种能力,比如独立工作的能力,协调工作的能力,社交能力,演讲能力等等”,欣羡不已,但是美国的领袖却不作如是想。他们认为中小学生玩虚的太多,学实的太少,觉得有必要多填鸭、多考试,把美国花朵们研究锻炼“做人”的时间减少一点,死记硬背的功夫增多一点。
湘君曲解了儒家“德才兼备”的基本教育理念,重“德”轻“才”,方得出美式教育优胜的结论。仍从理念上说,美国人传统上现实中,对儿童是采用不强迫、凭自愿的方法,尊重个性,所以有人说美国是“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场”。中国传统中倾向于较带强迫性的教育方式,最明显的就是逼小孩读书,古训是“玉不琢不成器”,现代家长心中,仍然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哪一种理念更好呢?不肯定是否要把成年人的东西,比如个性、民主什么的,引入儿童世界,但是从儿童的心智不成熟,和人类好逸恶劳的天性来看,教育本就是一种强迫的过程,适度的强迫不可缺少。
从效果看得失--中国的经济成长,得益于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低工资的国民;美国因本土人才奇缺,而不得不倡导教育改革,其实就说明了问题。由于历史上的移民传统,美国一直大量使用外来智力,然而总靠“借东风”,不是长久立国之计。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也由于其他经济体的竞争压力,必须有自己的人才储备。美国孩子不愿意学费脑筋的课目,而家长、学校、教育理念放纵自流,恰是国家发展的莫大隐患。所以湘君的结论,需要修正。
想来,在美国的中小学,也没有一个老师或者是一门课,“系统地教我们象什么是社会公德,什么是职业道德”;但是确实记得,在中国学过有关课程,讲解“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中国政治体制的运作程序”等。道德和政治,在此混为一谈,以此说明“做人的教育在中国的学校,如果不是完全的失败,就是完全的缺失”,说服力不强。“小学生为了讨好老师而集体作伪证”,只是个例,而且反方马上可以举出美国中学的一系列枪杀案,作为反驳。“小留学生在国外的表现”,更不是“中国学校做人教育失败的例证”,此类恶性案发生率,在小留学生中有多高,需要统计数据。
“人格与性格的形成,更多地缘自于家庭”,“或者是在周围的社会环境中随波逐流”,不是国人如此,而是世人如此。湘君的思维有明显错漏:重视“做人”的美式教育如此普及,为何无法拉低美国青少年和美国社会的犯罪率?湘君等华人,看到的不过是自己所在的,小小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已。
没有必要苛责国人--远居外洋的华人对中国的进步了解多少,又有什么资格作道德判断?当年在国内见识过诸多“怪现状”,也并不认为国人“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的道德品质诸如善良,正直,真诚,仁爱等也一并消解殆尽”。至于“物欲横流,见钱眼开,腐败,欺诈,冷漠,不公”,西方社会除了腐败一条,其他的也“比比皆是”。就算“三代之治”,什么时候是道德伦理的“乌托邦”?人类什么时候宣称过,或者敢于宣称道德伦理的完善?
给中国开药方,五四时有胡适的“全盘西化”和鲁迅的“改良国民素质”两派,猛药下了不少,但是两派都没有、也不可能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都归于民族虚无。近年又兴起“制度”一派。不管哪一派,如果不能明析事理,只是一味东扯西拉,都不过徒乱人意而已。大多数国人“不问政治,一门心思只想着赚钱”,有什么不好?富国强兵靠的是做实事,不是讲虚理。而海外的中国人,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急火攻心”,“皇帝不急急太监”,更无必要。不妨学学曾国藩,先从自身的义理讲求开去,把格物致知的功夫做足,切忌言不及义。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跛行者8、4、2003
湘君觉得“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远远优于中国”。怎样算是教育的成功?湘君的文章洋洋洒洒,一下子看不出所以然。文中说,湘君自己,“也是进了大学之后才意识到这一点,一个人,掌握了知识技能也许会获得成功,但只有学会做人,具备了正直,善良,勇敢,坚毅,宽容,自信的品质和乐观,开朗,平易,独立,豁达的性格,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能立于不败之地。”似乎在学校里,学习做人的重要性,大大超过了学知识学文化。
湘君又说“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宗旨是育人,而中国中小学教育的宗旨是育才”,验证了以上的猜测。总结一下湘君的基本思路,就是美式教育注重“德”,中式教育重视“才”,所以美式教育比较优胜。
可是湘君引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例子,矛盾就出来了。儒家“修身是一切的基础”不错,如何修身?无非是学习圣贤之道,和社会实践两种,可见儒家是伦理和知识并重。所以儒家推举的圣贤都是学问家,没有文盲野老。“修身齐家”之外,“治国平天下”,更少不了胸中经纶。
现代社会,由于科学的奇迹和社会的发展,对个体的知识要求越来越高。除去政治、体育和其他一些自由职业者,大体上可以把人才分为两类:一是致力于制造、研究、开发等方面,跟物打交道比较多,且称为“实物型”;一是从事于公关、市场、管理等方面,跟人打交道比较多,且称为“务虚型”。比照中美的不同教育风格,从普及的层次上看,美式教育比较宜于培养“务虚型”,中式教育比较宜于培养“实物型”。泛泛地比较,两者的优劣难论,但是考虑美国的产业结构,可以说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不算成功。
这是美国政界、教育界近年呼吁改革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尽管湘君这样的华人,对于“美国的中小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项目与活动,以锻炼学生们各种能力,比如独立工作的能力,协调工作的能力,社交能力,演讲能力等等”,欣羡不已,但是美国的领袖却不作如是想。他们认为中小学生玩虚的太多,学实的太少,觉得有必要多填鸭、多考试,把美国花朵们研究锻炼“做人”的时间减少一点,死记硬背的功夫增多一点。
湘君曲解了儒家“德才兼备”的基本教育理念,重“德”轻“才”,方得出美式教育优胜的结论。仍从理念上说,美国人传统上现实中,对儿童是采用不强迫、凭自愿的方法,尊重个性,所以有人说美国是“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场”。中国传统中倾向于较带强迫性的教育方式,最明显的就是逼小孩读书,古训是“玉不琢不成器”,现代家长心中,仍然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哪一种理念更好呢?不肯定是否要把成年人的东西,比如个性、民主什么的,引入儿童世界,但是从儿童的心智不成熟,和人类好逸恶劳的天性来看,教育本就是一种强迫的过程,适度的强迫不可缺少。
从效果看得失--中国的经济成长,得益于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低工资的国民;美国因本土人才奇缺,而不得不倡导教育改革,其实就说明了问题。由于历史上的移民传统,美国一直大量使用外来智力,然而总靠“借东风”,不是长久立国之计。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也由于其他经济体的竞争压力,必须有自己的人才储备。美国孩子不愿意学费脑筋的课目,而家长、学校、教育理念放纵自流,恰是国家发展的莫大隐患。所以湘君的结论,需要修正。
想来,在美国的中小学,也没有一个老师或者是一门课,“系统地教我们象什么是社会公德,什么是职业道德”;但是确实记得,在中国学过有关课程,讲解“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中国政治体制的运作程序”等。道德和政治,在此混为一谈,以此说明“做人的教育在中国的学校,如果不是完全的失败,就是完全的缺失”,说服力不强。“小学生为了讨好老师而集体作伪证”,只是个例,而且反方马上可以举出美国中学的一系列枪杀案,作为反驳。“小留学生在国外的表现”,更不是“中国学校做人教育失败的例证”,此类恶性案发生率,在小留学生中有多高,需要统计数据。
“人格与性格的形成,更多地缘自于家庭”,“或者是在周围的社会环境中随波逐流”,不是国人如此,而是世人如此。湘君的思维有明显错漏:重视“做人”的美式教育如此普及,为何无法拉低美国青少年和美国社会的犯罪率?湘君等华人,看到的不过是自己所在的,小小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已。
没有必要苛责国人--远居外洋的华人对中国的进步了解多少,又有什么资格作道德判断?当年在国内见识过诸多“怪现状”,也并不认为国人“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的道德品质诸如善良,正直,真诚,仁爱等也一并消解殆尽”。至于“物欲横流,见钱眼开,腐败,欺诈,冷漠,不公”,西方社会除了腐败一条,其他的也“比比皆是”。就算“三代之治”,什么时候是道德伦理的“乌托邦”?人类什么时候宣称过,或者敢于宣称道德伦理的完善?
给中国开药方,五四时有胡适的“全盘西化”和鲁迅的“改良国民素质”两派,猛药下了不少,但是两派都没有、也不可能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都归于民族虚无。近年又兴起“制度”一派。不管哪一派,如果不能明析事理,只是一味东扯西拉,都不过徒乱人意而已。大多数国人“不问政治,一门心思只想着赚钱”,有什么不好?富国强兵靠的是做实事,不是讲虚理。而海外的中国人,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急火攻心”,“皇帝不急急太监”,更无必要。不妨学学曾国藩,先从自身的义理讲求开去,把格物致知的功夫做足,切忌言不及义。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