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Ad by

中国的宏观经济陷入尴尬的境地!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中国的宏观经济陷入尴尬的境地!
高 木 gaom@263.net

一方面,如果货币的投放量持续大大超出实体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过剩的货币就会从虚拟经济等各种非实体经济领域率先杀回易于保值增殖的房地产汽车等领域的实体经济中来,先从一个局部经济领域的经济过热开始,逐步波及其他领域,引发全社会各个行业的物价高涨,最终迅速导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可在另一个方面,如果国家停止增发货币,不仅GDP增长会达不到计划要求,决策者要落一个经济停滞的骂名,而且整体的通货紧缩还会持续加重,不仅弱势群体因为就业以及自谋生路更加困难,薪金收入和农产品销售收入更少而怨声载道,就是那些新富阶层也会因为赚更多钱的努力变的不那么容易了而对政府政策实施围攻,导致社会各种矛盾逐步激化!

何去何从,成为中国政府的当前面临的重大两难选择!
----------------------

一 富人把货币大量储藏起来的主流过程和典型危害(模型):

假如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里共有200个社会成员,有100个成员有劳动能力,分布在36个行业里就业,每个行业约有3人工作,这个市场里的货币供应量是1000个金属铸币,每个铸币货币单位为1元,36个行业进行生产所需要原材料都取自自然,没有中间产品。假如劳动生产率处在每个行业的3个劳动力每天工作8小时,每一周工作5天就可以生产出全体社会成员对本行业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产品或服务,人们普遍没有把货币当作财富而储藏起来的嗜好,产品和劳动力既没有出现剩余,也没有出现不足,物价平稳,社会稳定。

某一天,一个行业的一个人突然聪明起来,他寻思到,既然货币可以换来其他行业的任何产品,我为何不储存更多的货币,而摆脱每天8小时每一周5天的辛苦劳作呢?为了达到储存更多货币的目的,他想方设法把本行业的3个人整合成一个公司,成为公司的管理者,并且赶走了一个劳动力,加大了另外一个劳动力的劳动强度,并把其劳动时间延长为每天干12小时每一周干7天。虽然仅剩的这1个劳动力,单位时间的劳动生产率并没有真正提高,但是在劳动强度增大和劳动时间延长的情况下,仍然生产出了全体社会成员对本行业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产品或服务。

改制后的第一次销售,产品也全部卖了出去,换回了3元货币,但是这3元货币,被公司的管理者,那位聪明人拿走了2元,在岗的劳动力仍然获得1元,而已经失业的那一个劳动力却没有获得1分钱。聪明人储存起来1元钱,用另外的1元象往常一样购置了生活用品,在岗的劳动力仍然用1元进行正常生活消费,而已经失业的那一个劳动力没有钱购置生活用品。

改制后第二次产品销售的时候,虽然本行业继续生产出了全体社会成员对本行业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产品或服务,但是因为有1元货币退出了流通导致了社会总有效需求少了1元,产品就只销售出了 (100-1)/100 ,出现了1%的产品过剩。并且这种产品销售萎缩的局面,已经波及到其他的36个行业,每个行业每次产品的销售萎缩率都以接近(100-1)/100的速率递减。第二次产品销售完成以后,聪明人又储存起来1X99%元钱,用另外的1X99%元象往常一样购置了生活用品,在岗的劳动力只能用1X99%元进行生活消费。

改制后第三次产品销售的时候,虽然本行业有继续生产出全体社会成员对本行业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但是接受第一次产品销售萎缩的教训,因此这一次的产品实际生产量只是生产能力的99%,也开始了萎缩。但是,即便是这99%的生产量,这一次也没有完全销售出去,而是只销售出了约 99%X〔(100-1)/100〕 的量,呈现出继续萎缩的趋势。因此,本行业仅剩的那个劳动力的也不需要每天干12小时每一周干7天了,其他行业的劳动力也不需要每天干8小时每一周干5天了,因为聪明人违背常规,储存起来了1+1X99% 元钱,已经造成了实体经济的货币短缺,造成了劳动力相对于货币实际购买力来说的相对过剩。

在第一个聪明人的感召下,各行各业的都涌现出了许多聪明人,每一次产品销售后,大量的货币就被各行各业的聪明人储存了起来而退出了实体经济的周转。造成实体经济的货币短缺更加严重,生产能力过剩压力继续增大,生产萎缩不断加剧,36个劳动力失业,在岗劳动力收入持续减少,聪明人积聚货币的速度也不断放慢。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是因为聪明人把货币当作财富储存起来,所以才造成了实体经济的货币短缺,造成了商品买不出去,造成了严重的失业现象和经济衰退。这就是有效需求不足的主流成因和典型危害。(典型事例是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


二 宏观经济对货币增发和财政开支形成依赖的(政府干预)典型原因和危害(模型):

假如政府为了制止生产萎缩,失业率急剧上升的不利局面,开始发行纸币。并且,政府通过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不断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情况又会怎么样呢?

假如第N+1次销售, 36个行业的产品全部卖了出去,每个行业都换回了3元货币,这3元货币,其中一个行业公司的管理者(那个最早的聪明人)拿走2元,在岗的劳动力仍然获得1元。被解雇那一个劳动力没有获得1分钱。聪明人储存起来1元钱,用另外的1元象往常一样购置了生活用品,在岗的劳动力仍然用1元进行正常生活消费, 其余35个行业没有人储藏货币。已经失业的那一个劳动力用政府财政资助的0.5元最低生活保障金购买了生活资料,政府为了对社会进行管理,政府开支完成了0.5元。

这样的话,在第N+1次的产品销售中,最早的聪明人储藏起来了1元货币,虽然市场的有效需求没有萎缩,生产正常进行。但代价是,货币总投放总量却在生产总规模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增加到1001元,政府财政赤子增加1元,1个失业工人的生活水平倒退了50%。

第N+2次销售,36个行业的产品全部卖了出去,每个行业都换回了3元货币,这3元货币,其中这个行业公司的管理者(那个聪明人)继续拿走2元,在岗的劳动力仍然获得1元。被解雇那一个劳动力仍然没有获得1分钱。聪明人继续储存起来1元钱,用另外的1元象往常一样购置了生活用品,在岗的劳动力仍然用1元进行正常生活消费,而已经失业的那一个劳动力又获得政府财政资助的0.5元最低生活保障,为了对社会进行管理,政府开支又要增加0.5元。

这样的话,在第N+2次的产品销售中,聪明人储藏起来了1元货币,虽然市场的有效需求没有萎缩,生产正常进行。但是代价是,货币总投放总量却在生产总规模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增加到1002元,政府财政赤子又新增加1元,成为2元,1个失业工人的生活水平继续在原来水平的50%上徘徊。

依次类推,大量的货币就被各行各业的聪明人储存了起来而退出了实体经济的周转。政府就要不断增加货币投放量。只有当:
政府新投放的货币量=富人新储藏的货币量
时,经济才能平稳增长,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宏观经济由此就形成对货币增发和财政开支的依赖。表面上看,虽然在政府每次新投货币量的刺激下,生产萎缩的局面得到暂时的遏止,但是因为劳资分配悬殊的局面并没有改观,这些新增货币,很快又被36个行业的 “聪明人”所瓜分,而被储藏起来,生产萎缩的局面又会很快地严重起来。因此,为了制止生产持续萎缩,失业率持续上升的不利局面,这个市场就需要政府不断地持续地增加货币供应量,一旦停止供血(增加货币供应量),这个市场就会生产萎缩,失业增加,成为经济停滞乃至负增长的一潭死水。

但遗憾的是,这种依赖货币增发和财政开支形成的局面也是无法长久地维持下去的。假如政府新投放的货币量=富人新储藏的货币量=4000元,货币供应总量成为1000+4000=5000元,但这并没有促使这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总规模获得实质性提高,1000的货币供应量就足以维持实体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扩张出来的4000元货币,在理论上已经成为一堆废纸。但是这些货币都代表着整个社会(国家)的信用,必然成为实体经济的定时炸弹。虽然这4000元货币被“聪明人”暂时储藏了起来或者在虚拟经济领域进行着钱生钱的资本游戏而没有形成实际购买力的时候还对宏观经济相安无事,但是,这4000元沉淀货币的持有者,往往成为神经过敏的一族,他们时刻要为货币的保值增值而苦心竭虑。任何风吹草动,比如一旦当实体经济的某些领域有所活跃,物价出现了上涨或者是上涨的预期;或者是国家某项政策将要出台或者是已经出现某种变化或后果;或者是一些产品的进口受阻国际行情见涨;或者是某种产品的生产遭受天灾人祸,产量下降,库存减少等等信息被他们扑捉到后,其中部分最敏感的“聪明人”就会率先把储藏的货币提取出来,超常规地投放到实体经济某些他们认为最有投资价值的领域里,如房地产、汽车等行业。这些个别领域的物价就会出现一定规模的上涨,这种上涨的信号又会迅速传导给那些次敏感的“聪明人”,这些人就会随后跟进,致使这些个别领域迅速进入过热状态。个别领域的过热状态,往往又会波及全局,导致粮食以及各类农副产品和日用产品价格的全面提升。如果控制不当,宏观经济很快就会发生从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局部活跃跑步进入需求过剩通货膨胀全局过热的危险突变。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