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转一块大砖 -> 五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五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
张海涛/2002年6月1日 文章发表于《当代思潮》2002年第4期

一、关于金融垄断资本主义

我在1999年4月和2001年2月、5月、12月先后以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为题撰写的四篇论文(以下简称《一论》、《再论》、《三论》、《四论》[注1])里,均曾就物质生产萎缩、种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恶性膨胀为内容的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亦即虚拟经济做过说明。现在根据最新材料,对美国虚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些补充说明。

所谓美国虚拟经济,包括物质生产萎缩和种种金融衍生品发展这样两个方面。

先就物质生产萎缩简略补充几点:

第一,美国非金融公司(即除银行、保险等行业以外的公司)所拥有的实物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土地、产品库存),1955年占这些公司的资产总额78%;到2002年3月,这个比重下降到53%。如果抛除在此期间地产价格上涨因素,下降幅度还要增大。[注2]

这个事实实际上是说明,即使是美国那些从事物质生产的公司,它们50%左右的经营活动也已经不是在物质生产领域,而是转向金融赌博领域了。

第二,2002年第一季度,美国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收到的新订单比2001年同期下降了5%;同年一、二月分,制造业售出的产品比2001年同期下降了6.1%。同年3月,美国制造业和建筑业各解雇了约4万名职工。[注3]

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统计,如果单就2002年1月与2001年12月比较,美国制造业收到的新订单倒是上升了1.6%。然而实际情况是,在此期间,只有军用飞机及其零部件的订单大幅度上升了53.9%(这是美国联邦政府从事战争和大规模备战的反映),另外就是汽车制造上升了6.6%,几乎所有其他的订单都下降了。例如:

钢铁:下降5.9%;

铝和其他有色金属:下降了14.5%;

工业机械:下降了15.4%;

金属制造机械:下降了10.2%;

涡轮机、其他发电机、输电设备:下降了33.9%;

原料处理设备:下降了29.8%;

电子计算机:下降了25.5%;

非军用交通设备:下降了39.1%;

电子元件:下降了33.8%。

因此,即使就2002年1月的总体状态而言,美国制造业收到的新定单也不是上升,而是下降了。[注4]

制造业收到的新订单的下降不仅标志着目前美国物质生产的萎缩;更为重要的是,它预示着物质生产今后将进一步下降。

这里有必要说一点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实际状况。借用美国《福布斯》杂志一则网上新闻的导语,在外国同业面前,“底特律手里正在摇晃着白旗”。其原因是,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公司的所在地——底特律,正处于外强中干的境地。6年之后,即到2008年,三大汽车制造公司之一——克里斯勒公司出厂的几乎全部轿车的部件都将是外国研制的,剩下的将只是“美国的皮肤”。三大汽车制造公司之二——福特公司的情况,届时将与克里斯特基本相同。即使是位居三大汽车制造公司之首的通用汽车制造公司,那时出厂的半数轿车,其部件也将是外国研制的。[注5]

第三,美国工作母机的销售,1997年以来基本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其具体情况如下:

1997年:556000万美元;

1998年:491000万美元;

1999年:390000万美元;

2000年:399000万美元;

2001年:267000万美元。

上述情况说明,2001年工作母机的销售金额还不到1997年的50%。2002年1、2月份,这种销售量继续下降。[注6]

工作母机销售量的锐减,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美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的急剧下滑。

现在再说事情的第二个方面,即种种金融赌博业的发展。

先从房地产泡沫说起。

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总体状态如下:

美国所有房地产总金额:

1980年:29440亿美元;

1990年:66080亿美元;

2000年:110650亿美元;

2001年:120380亿美元。[注7]

这意味着什么呢?

它意味着,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第一年,21年间,美国房地产总金额大约每隔10年就翻一倍;1980年还只有29440亿美元,1990年就翻到66080亿美元,2001年再翻到120380亿美元。

长期以来,拥有自己的住房成为所有美国人的“美国梦”。上述房地产总金额的大幅度、成倍增长,是不是标志着美国人民群众所拥有的住房也大幅度、成倍增长了呢?不是的。的确,少数原来的无房户现在有了住房了;但是,也有不少原来的有房户现在失去了住房。实际存在的房地产基本上没有增长,房地产总金额却大幅度、成倍增长,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一言以蔽之,这就是典型的房地产泡沫。也就是说,它基本上是一种虚拟经济。这种虚拟经济,主要是两个“政府主导企业”[注8],即联邦抵押协会和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由金融赌博家们从事房地产赌博形成的。这种房地产泡沫,与日本1989年以前存在过的房地产泡沫几乎完全相同。既然是泡沫,就必然破灭。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早已破灭,美国也不可能例外。它一旦破灭,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一旦大幅度下降,将不仅使美国的房地产商和居民遭受毁灭性打击,而且将拖垮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使整个美国经济陷入深渊。[注9]1990年包括房地产泡沫在内的虚拟经济破灭,使日本国民经济经历了战后以来时间最长、程度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至今未能走出困境。因此,这个问题具有严重的性质。

现在就“套利基金”(又称“对冲基金”)、“利率期货”、“外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组成的美国金融赌博业的发展现状,做若干补充说明。

在美国联邦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业委员会2002年3月20日举行的听证会上,联邦抵押协会主席富兰克林·雷恩斯公开承认,他主持下的这个协会持有金额为5330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合同。[注10]至于雷恩斯先生的坦率程度,也就是说他对这个数字是否有所缩小,局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美国各大工商金融业公司大都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世界著名的安然能源公司[注11]即为其中突出的一例。在2001年12月2日申请破产前,为扭转债台高筑的危险局面,该公司负责人曾冒险下赌注,暗地从事大规模的“套利基金”交易,企图藉以捞到一笔资金,以挽狂澜于既倒。出于他们意料之外,这盘赌局的赌注下错了,赌输了,不仅未能捞到他们想捞回的资金,反而大量亏本。这次赌博输了,致使该公司申请破产形成不可逆转之势。公司破产后,这场遭到惨败的暗中金融赌博才暴露于天下。在美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里位居第三的美利坚银行控股公司,也因在“套利基金”赌博中遭到惨败,在法庭争斗中再次失败不得不宣布给公司的股东赔偿损失5亿美元。[注12]这些事实,充分显示了金融衍生品赌博的危险性。

安然公司金融赌博惨败,使华尔街一系列拥有巨额金融资产的投资银行受到牵连,它们的金融赌博活动的结果引起了人们的警惕。位居华尔街投资银行之首的美林公司,还有第一波士顿公司、摩根-斯坦利公司、戈德曼-萨克斯公司、里曼兄弟公司、所罗门-史密斯-巴尼公司,等等,纷纷接到了纽约州政府检察长办公室发出的传票,要它们到庭接受审查。其中,美林公司已因发出“具有误导性的股市研究信息”以利于本公司业务而被迫应允支付1亿美元的罚款。[注13]

我在《一论》到《四论》里都曾提到,美国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的最大持有者是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四论》里说,到2001年6月,美国商业银行持有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总金额为48万亿美元。后来情况又有新发展。截至2001年9月30日,商业银行持有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总金额已达52万亿美元。其中持有金额最大、其脆弱性的暴露程度也最大的是杰·普·摩根-大通银行。[注14]本文下面还要谈这家银行。如果加上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其他金融公司,再加上像安然能源公司之类的非金融公司,那么,美国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总金额就要大幅度增加。

如果把前四论加上本文所述的有关情况加在一起,就可以看出美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总体形态。

还有一个股票市场的问题。

美国股市从2000年3月开始暴跌以来,迄今为止,已经两年另两个月了。它现在的状况如何呢?

几种主要股票指数的现状如下:

道.琼斯指数:2000年3月达到顶峰,为13000点以上;当年10月14日降到9975点,2001年3月30日降到9878.78点,2002年5月28日仍处在9981.58点的低水平上;

纳斯达克指数:2000年3月达到顶峰,为5048.6点;当年12月29日降到2470.52点,2001年3月30日降到1840.26点,2002年5月28日再降到1652.17点;

标准普尔指数:2000年3月达到顶峰,为1500点以上;当年12月底降到1320.41点,2001年3月30日降到1160.33点,2002年5月28日再降到1074.55点。[注15]

两年多来,美国股市的基本态势,好似行进在一片大沙漠里筋疲力尽的几匹骆驼,无论格林斯潘先生如何使劲鞭打,就是躺着不动,寸步不前。

《纽约时报》的结论是,由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所谓“新经济论”鼓吹起来的美国股市繁荣“已经结束”,成为人们“正在消失中的回忆”。[注16]

这当然是美国经济形势严峻的一种反映。

关于金融衍生品交易与股票交易的异同,可以说以下几点:

第一,金融衍生品交易与股市交易具有共同点,即都是金融赌。

第二,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与人类生产活动毫无关系,后者则与人类生产活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第三,但股市交易与人类生产活动的联系,情况比较复杂。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然而在金融赌徒们、特别是那些下大赌注的金融赌徒们争斗十分激烈、股市行情瞬息万变之时,这种联系就荡然无存了。这种时候,股市交易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几乎毫无关系。

第四,金融衍生品交易对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害无益。股市交易在正常情况下,对人类生产活动还是有一些促进作用的。然而在那些下大赌注的金融赌徒们疯狂争斗、破坏了股市的正常秩序时,股市交易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无益,而是有害,而且害处极大。纵观20世纪以来的美国经济危机史,每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都是由股市暴跌引发的。我在《再论》里曾经说过,美国最近这一场经济危机也是在这个经济周期处于繁荣阶段、由股市赌博惨败而突然爆发的。这一次的不同之处,其一,股市暴跌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股市市值疯狂上升达到极点时发生的。其二,股市暴跌主要是由科技股价格崩溃带动的。

2002年1月26日出版的《经济学家》所作的结论是:“美国这次经济衰退的诱因,既不是‘9.11’事件,也不是联邦储备委员会针对通货膨胀上升而采取紧缩银根的政策。此次衰退的根源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泡沫宣告破灭。”

它的这个结论是不是符合实际的呢?

我以为,是的。

在这里说一个理论问题。

不久前,有的同志问我:可否将美国“赌博资本主义”定义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我答道:可以。也就是说,可以将现阶段的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定义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也可以说,当代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在金融领域。

说现阶段的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根据何在呢?它与“赌博资本主义”是不是一致的呢?

这两个定义表面上不大一样,实际上是一致的。

主要根据如下:

(1)按照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基本观点,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是由金融寡头统治的。我在《三说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危机》(以下简称《三说美国》)里曾经论述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仍然由金融寡头统治,而且这种统治还进一步强化了。[注17]

(2)我在《三说美国》里也论述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垄断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上台执政、着手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了挽救垄断资本主义于垂危之中,而不是相反;战后以来,美国统治集团继续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了加强垄断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相反。[注18]

(3)如《一论》到《四论》以及本文上述内容所言,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种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领域金融赌博的恶性发展,主要是由金融寡头及其在政界的代理人所促进、所引导、所进行的。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衰落阶段的特点。

(4)虽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所有制没有改变,但资本增殖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垄断资产阶级主要是从事金融赌博并从中谋求资本增殖。

(5)种种金融赌博的恶性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不得不主要依靠金融赌博生存,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腐朽性的进一步发展。

上述各点,都符合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我以为,是这样。

二,关于这场经济危机

美国最近这一场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特点,它不完全是以通常、一般的形态出现的,因而引起了人们的种种议论,种种不同的看法。在美国资产阶级内部,这是争论最激烈的一场危机。资产阶级政界、经济学界、舆论界、企业界统统卷入到了这场争论之中。

美国资产阶级一直回避“危机”一词,只是说“衰退”。本文下面反复出现的“衰退”,就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经济危机。

迄今为止,已经出现了以下一些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以小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保罗·奥尼尔为代表。他反对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已经-作出的裁定,根本不承认美国发生了这场危机。为此,他曾多次公开发表言论,向美国具有权威性的上述委员会挑战。最典型的一次,是他2002年3月5日出访中东途中在科威特城发表的一篇谈话。他说:“我国的经济从来没有发生过衰退。在我看来,这一点是明明白白的。”[注19]说“从来没有发生过”,是奥尼尔先生的口误;他的意思是说这一次没有发生。此前,在同年2月于纽约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他也讲过基本相同的观点,并公开把自己与美国经济学界的大多数人士相对立。

奥尼尔先生为人傲慢。他多次拒不承认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的裁定,引起了美国经济学界许多人的非议,致使他的66岁生日也过得很不舒服。

以《商业周刊》为代表的一部分美国资产阶级报刊,附和奥尼尔部长的观点。2002年2月1日的网上《商业周刊》发表了一篇社论,主标题就是:《衰退?什么衰退?》。这类报刊中的第二家,是《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该报2002年3月12日发表社论,主标题也是:《什么衰退?》。

小布什总统的态度比他的财政部长要谨慎。在国内旅行途中,总统2002年3月18日在密苏里州奥法伦市发表谈话。他说:“尽管经济信息近来出现积极态势,但按照我的判断,我们还没有走出丛林。”[注20]“我们还没有走出丛林”,是直译,意思是“我们还没有走出衰退”。

第二种,以经济评论家劳伦斯·库德洛为代表。他在2002年3月8日《纽约邮报》上发表评论文章,标题是:《再见,衰退》。文章的观点是:承认发生了“衰退”,但它已经结束,并已急剧回升;说这场“衰退”呈V字形。

华尔街的一部分经济专家和经济分析家与这种观点基本一致。美联社2002年4月6日从华盛顿发出的一则综合报道里,引用了这部分专家和分析家的观点。报道的标题就是:《经济回升呈V字形》。

第三种,以格林斯潘先生为首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为代表。格林斯潘2002年1月以来发表的多次讲话,包括他2002年1月11日在旧金山的演讲,同年2月27日在联邦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业委员会的证词,同年3月7日在联邦国会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镇事务委员会的证词,同年4月17日在联邦国会参、众两院联合经济委员会的证词,同年5月8日在工商金融业委员会秘密会议上的讲话,基本上都是一个意思,即“衰退”已经结束,但复苏乏力,复苏根据不明显,经济前景存在着若干不稳定因素(其中主要一条是最终需求不稳定),还有一些风险。[注21]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同年3月19日例会后发表的新闻公报,也是这种观点。

第四种,以上述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为代表。我在《四论》已经提到,这个委员会曾于2001年9月26日发表公报,裁定美国经济的这场“衰退”开始于2001年3月,没有说这场“衰退”何时结束。2002年2月11日,该委员会再次发表公报,以各种经济数字为据重申:美国经济仍处于“衰退”中,还是没有说这场“衰退”何时结束。同年3月11日,该委员会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第三次发表公报,仍然不说“衰退”已经结束,只是说“在将来的某一天,本委员会将决定到达低谷的日期。”这个委员会之所以得罪了奥尼尔部长,原因在此。

第五种,是以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企业家们的观点。2002年2月3日,盖茨在纽约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讲话。他说:“我看不出(世界经济)在今年有任何明显回升的迹象。日本肯定不可能回升;美国也不会回升。”[注22]

由美国各类巨型公司行政负责人组成的工商金融业委员会[注23],就美国经济现状和发展前景问题于2002年2月向其成员征求看法,也就是做了一次普查。其结果是:该委员会75%的成员认为美国经济当前仍处于“衰退”中;77%的成员认为这场“衰退”将于今年结束。[注24]这个调查结果,与比尔·盖茨的观点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比尔·盖茨从事的是电子计算机软件研制、开发、生产业务,他的观察主要是从高科技公司的不景气出发的,因而对经济前景的严峻形势看得比较重;而这个委员会的组成涵盖了美国几乎所有巨型垄断公司的成员,他们的观察超出了高科技企业,因而对这场“衰退”结束时间的估计比盖茨要乐观一些。

第六种,是以美国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洛奇为代表。出席了2002年3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史蒂芬·洛奇讲话。他说:“美国经济将要经历长时期的破灭过程。企业界担心美国经济将出现W型的双重下降。”[注25]

同年2月在纽约举行的上述世界经济论坛分组讨论会上,各组召集人都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美国这场“衰退”会呈现V字型复苏吗?每个组也都得到了一个同样的回答:不会。在各组会议上最明确的结论是:美国这场“衰退”将呈现W型。戈德曼-萨克斯投资银行负责人主持的小组会上,对这个问题甚至举行了一次投票;其结果仍然是W型。也有人在会上提出另一种看法,即U字型。[注26]

第七种,以美国经济学家道格·凯西为代表。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们正在走向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萧条。”[注27]

美国有些其他的经济学家与他持有相同的观点。

本文将对上述种种观点予以评论。

要指明上述争议各方观点的正误,关键是要回答三个问题,即:

第一个问题:美国是不是发生了最近这场经济危机?

第二个问题:这场危机是否已经结束,或者说这场危机是否已经进入复苏阶段?

第三个问题:这场危机是否还会进一步发展和如何发展?

回答第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辩明以奥尼尔部长为代表的一派的观点是否正确。为此,就有必要涉及以下事实:

(1)在美国,2002年是中期选举年;驴(民主党)象(共和党)两党要围绕着联邦国会众议院全体议席、参议院1/3的议席、一些州的州长和州议会的职位展开角逐。而这次选举的结果又与美国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作为一位象党政治家、执政的象党政府的财政部长,奥尼尔先生拒不承认美国发生了这场经济危机,根本原因在此。

(2)我在《再论》、《三论》、《四论》里,反复列举了大量经济材料说明,美国发生了这场经济危机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无可辩驳的。对于那些准确无误的依据,就没有必要再复述了。

其实,马克思主义阐明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就决定了像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反复发生以“生产过剩”为特点的经济危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不例外,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更不例外。


其实,马克思主义阐明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就决定了像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反复发生以“生产过剩”为特点的经济危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不例外,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更不例外。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在现阶段的表现是:(1)生产和金融事业高度社会化与生产资料、金融资产的垄断资本所有制的矛盾。这是基本矛盾。拙著《三说美国》里的有关部分,已经援引了美国朝野的大量公开、内部资料说明了这个基本矛盾在当代美国确实存在。[注28]本文第一部分实际上也再次说明了这一点。由此派生的矛盾是:(2)个别工厂、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性、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经营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简略地说,就是生产与市场的矛盾。拙著《三说美国》的有关部分也已经援引大量材料,说明这个矛盾尽管在表现形态上有所变化,在当代美国也确实存在。[注29]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高科技公司在美国极度盲目发展,造成产品和设备空前规模过剩,成为引发这场经济危机的主要导火线,而且至今仍然是阻碍经济复苏的重要拌脚石,就是最新证明之一。即使在这场经济危机已经爆发以后,全国商业用房的空房率2001年第四季度从2000年同期的8.3%攀升到13.5%,比刚刚走出一场严重经济危机的1983年还高0.2%;2002年第一季度,商业用房的空房率继续攀升,达到14.7%。全国公寓出租房的空房率2001年第四季度也从2000年同期的3.5%攀升到5.8%,2002年3月初再攀升到6.3%。然而在房地产大量闲置的同时,全国新房开工率却大幅度上升。2002年1月,新房开工率比2001年同期上升了7.4%;2002年2月,新房开工率又上升了2.8%,达到10.2%。与此同时,新房销售率下降(2002年3月开始),商用房租金也随之下降(也是2002年3月开始)。[注30]房地产业的这种状况,就是最新证明之二。至于这个矛盾在美国工业生产等方面的表现,就不必赘述了。(3)无产阶级(体力和脑力劳动者)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拙著《三说美国》的有关部分也已经援引大量资料,说明在当代美国确实存在这个矛盾。[注31]本文后面还要专门论述这个矛盾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的新发展。

一部资本主义发展史、包括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阐明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1999年4月,美国股市正处于急剧膨胀阶段,整个美国经济正处于这个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我在当时撰写的《一论》里即曾指出,美国股市必然崩溃;美国的经济是“建立在沙滩上的繁荣”,必然发生危机。时间过去并不久,2000年3月,美国股市即从高峰急剧下滑,经营高科技股的纳斯达克指数随即呈现崩溃之势;2000年第三季度,这场经济危机就开始爆发了。事实证明,《一论》所作的上述判断是正确的。那个判断之所以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就是因为那个判断是以上述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的原理为指导、以美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作出的。然而对于奥尼尔部长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真理是无法理解、也不愿理解;对于美国经济的实际状况,哪怕是肤皮潦草地去观察一下,他也不愿意干。这就没有办法了。

回答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要判断前述第二、第三种观点的是非;也就是要说明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是否已经结束,或者说它是否已经进入复苏阶段。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是要探明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公布的2001年第四季度和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真实性。因为前述第二、第三种观点,即肯定这场危机已经结束、并进入了不同程度的复苏阶段,都是以商业部公布的这两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为依据的。

2001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2年1月31日公布的“预先估算”的增长率折成年率(下同)为0.2%,同年2月28日公布的“初步估算”为1.2%,同年3月28日公布的“最后估算”为0.3%。[注32]

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是由居民采购商品和服务支出(下同;这种支出是主要的)、联邦政府采购支出和企业采购支出(商业部这一次公布的统计,把它改为企业削减库存,我们就要予以评论)构成的。根据这个“最后估算”,2001年第四季度,居民采购支出增长了6.1%,联邦政府采购支出增长了11.4%。[注33]应当说,这个联邦政府采购支出的增长率是真实的,因为:(1)这种增长是小布什政府从事阿富汗战争、大规模增加军费的必然结果;(2)有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数字为据。问题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居民采购支出的增长率。每一年美国居民采购支出,历来都集中第四季度,特别是集中在11月下旬到12月下旬的感恩节和圣诞节期间,2001年也是如此。根据民间权威机构——信用风险监测网[注34]的统计结果,尽管各大商品零售企业为争夺顾客平均打折扣达40%(一般商品),或者以零利率提供贷款的方式赊销(汽车),美国2001年感恩节到圣诞节期间的商品零售,还是多年来最糟糕的的一个季节。全国12家商品零售连锁系统(它们是美国商品零售的主渠道)在2001年12月分的销售金额,有7家比2000年同期下降(2000年12月的商品销售就已经处于萎缩状态)。在这些销售金额下降的连锁系统中,包括全国规模最大的西尔斯-罗巴克公司、联邦百货商店(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梅西百货店、里奇百货店,等)以及凯玛特连锁店。[注35]其中的凯玛特连锁店由于严重亏本,债台高筑,不能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进入2002年即申请破产。在商品销售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居民采购怎么能谈得上增长6.1%呢?这难道不是天方夜谈吗?

这里附带说一个问题,即政府商务部公布的居民采购增长率没有按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下降做出调整。实际上,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居民采购的商品(一般购买普通商品,不购买贵重商品)和服务(少乘飞机旅行,能坐火车的就坐火车)的质量都下降了。

第二,把企业采购支出改为企业削减库存。本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纳入企业采购支出,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因为企业采购支出的增减,可以显示出企业生产的升降。企业削减库存,就不同了。因为企业为了削减库存,必须削减生产。因此,企业削减库存只能显示企业生产的下降,而不能说明企业生产的上升。商务部公布2001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玩弄的戏法是:避开企业采购支出,改为企业削减库存。2001年第四季度,企业削减库存1193亿美元,比同年第三季度削减的金额上升了574亿美元。在商业部看来,企业削减库存金额的上升就等于企业生产的上升。这就把事情弄颠倒了。事实恰恰相反,企业削减库存上升的幅度正是企业生产下降的幅度。商业部公布的2001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0.3%的增长率中,企业削减库存就占了2.16%。[36]仅仅减去这一项,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就不是增长,而是显著下降了。

现在再说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公布的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它在2002年4月26日公布的“预先估算”,美国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5.8%:同年5月24日公布的“初步估算”,把这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调为5.6%[注37]这就更加离谱了。

我们先说商务部公布的上述“预先估算”。因为这个“预先估算”的增长率高于一个月后公布的“初步估算”,对“预先估算”做了评论,对那个“初步估算”就可以不再议了,可以节省许多笔墨。

美国民主党(即前述驴党)在野派——拉鲁什派(这一派既不受民主党当权派的欢迎,更不受共和党的欢迎)曾就商务部公布的这个国内生产总值做过核算。其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商务部把企业削减库存的金额为362亿美元,比2001年第四季度(如上所述,该季度削减的金额为1193亿美元)少削减831亿美元,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部分。在商业部看来,企业库存削减既然减少了,它们就必然增加了生产。这纯粹是一种主观臆测,毫无事实根据。实际上,企业的生产并没有增长。在商务部公布的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60亿美元中,这一部分就占了830亿美元;在它公布的增长率5.8%中,这一部分就占了3.1%。其逻辑结果是,这一部分的金额增长和增长率应当减去。

这是第一笔帐。

第二,是关于2002年第一季度社会在信息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方面的开支。这个季度在这个方面的实际开支比2001年第四季度增长了75亿美元;减去实际物价上升因素后,这个季度上述开支的增长率等于零,甚至是负数。但商务部采用了“唯乐主义学派”[注38]的物价调整法,使这个季度社会在信息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方面的开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增加了344亿美元,在它公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8%中占了1.3%。即使采用“唯乐主义学派”的物价调整法,这个季度从总体上看,企业的资本投资也是下降的。因此,这一部分金额增长和增长率,也应当减去。

这是第二笔帐。

第三,是关于2002年第一季度居民在购买房地产方面的开支。商务部在它公布的上述国内生产总值中,说本季度居民在这个方面的开支比2001年第四季度增加了179亿美元,在它公布的本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8%的增长率中占了0.55%。但此项增长基本上不是房地产本身的增长,绝大部分是泡沫,只不过是使早已存在的房地产超通货膨胀泡沫进一步肿大而已。

减去以上三项,就要把商务部公布的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8%的增长率变为0.8%。

第四,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以金融业为主体的服务业占了2/3以上。因此,商务部公布的上述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并非是物质生产或曰实体经济的增长。美国的物质生产实际上是下降的。[注39]

这就把事情的本来面貌说清楚了。

商务部公布的那个“初步估算”就更是如此。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次是要考察美国国民经济的实际运转状况。

在这里,我们先说以下两点:

其一,是巨型垄断公司的经营状况。

2002年4月8日发行的《财富》杂志公布了该刊排行榜上有名、美国规模最大的500家工商金融公司2001年的盈利状况。作为一个整体,这500家的利润下降了53%。这是该刊自1955年开始发表500家排行榜以来的最大利润下降幅度。也就是说,这是20世纪30年代那场资本主义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以来最大幅度的利润下降。

此处提一下美国影响最大的《纽约时报》。由于工商金融企业经营处于不景气之中,广告开支削减,使世界闻名的《纽约时报》公司在竞争中遭到惨败。2001年第四季度——2002年第一季度期间,在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中,《纽约时报》已排在《今日美国报》和《华尔街日报》之后,屈居第三位。[40]

据出版《华尔街日报》的道·琼斯公司统计,截至2002年5月1日,已经公布同年第一季度纳税后盈利状况的1146美国巨型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净亏损32亿美元。虽然亏损金额不大,但这些公司在总体上陷于亏损状态,却是1992年第一季度以来的第一次。[注41]

还有一个股票市场的问题。

我在《再论》、《三论》、《四论》里都曾提到美国投资人在股票市场上的金融资产损失。这里要说的是,股市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伤害投资者,同样也伤害上市公司本身;投资者的金融资产损失同时也是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损失。《三论》、《四论》均曾说过,在这次股市价格下跌狂潮期间,即从2000年3月到2001年9月,美国股市上金额达7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已经灰飞烟灭。本文前面已经说过,到2002年5月,美国股市情况基本上仍然是这样。这就是说,美国上市公司在此期间损失了同样金额的金融资产。这也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那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资产损失。现在要补充的是,一些亏损严重、极度渴望从股市赌博场上捞一把的公司。它们曾下过大赌注,赌输了,竟不惜造假帐,虚报盈利,以欺骗投资者,企图继续吸引投资者的资金。实际上,这些公司在股市赌博场上损失的资金有可能超过一万亿美元。[注42]

这里提一下美国上市公司造假帐的问题。

本文前面说过,安然公司申请破产暴露出:该公司在被迫申请破产前曾冒险从事金融衍生品赌博。那是该公司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一。该公司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二,就是造假帐,欺骗投资者。2000年,安然公司曾虚报近6亿美元的盈利和隐瞒10亿美元以上的债务。美国上市公司向投资者公布的帐目,必须经过一家具有权威性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给安然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是美国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安然公司的上述假帐,是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与安然公司合谋的产物。

这个造假帐问题暴露的后果有二。

其一是一连串上市公司,包括环球电讯公司、泰科国际公司在内的假帐问题逐一被揭露出来;还有一些公司,如软件制造商冠群公司、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公司的帐目,也分别受到了美国法院、联邦调查局和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的调查。美国《福布斯》杂志把这种现象称为“帐目魔术”。一批巨型垄断公司造假帐,导致美国面临一场严重的商业信誉危机,投资者不知道应当相信谁,不应当相信谁。[注43]

其二,是本来最具有权威性的美国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江河日下,其业务受到沉重打击,而以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受到的打击为最严重。人们像躲避魔鬼一样,纷纷远离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提供审计服务的上市公司接连不断地撕毁原来与它签订的审计合同;事务所内有的审计师自杀,其他审计师大部逃离;加上一个联邦陪审团在法庭对它的审讯,使它已经落到支离破碎的境地,剩下的基本上只是一个空壳而已。[注44]

第二,是一系列大型公司破产。

我在《三论》、《四论》里,曾经谈到过这场经济危机期间截至2001年12月止美国大型工商业公司破产的严重状况。2002年1月到5月,有关企业破产的信息仍然接连不断地传来。这5个月的主要情况如下(未经法院批准者除外):

1月6日,位于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科霍能源公司申请破产;

1月22日,在美国打折扣零售商中位居第二的凯玛特连锁店申请破产;

1月28日,营业网络遍布全世界的环球电讯公司申请破产;

2月1日,麦克劳德美国电讯公司[45]申请破产;

2月12日,著名的凯泽制铝公司申请破产;

2月15日,经营卫星电话业务的格洛巴尔斯塔公司[46]申请破产;

2月20日,制造飞机零部件的凯尔斯特朗公司[47]申请破产;

2月24日,生产奶酪的萨普雷马公司[48]申请破产;

2月25日,经营电讯业的姆鲍尔控股公司[49]申请破产;

2月28日,生产维生素的莱纳健康产品公司申请破产;

3月1日,电线制造商杰-普-莫公司申请破产;

3月5日,生产厨房和浴室用具的福米卡公司申请破产;

3月6日,位列美国钢铁冶炼业第五的全国钢铁公司申请破产(它是1998年以来申请破产的第32家钢铁企业);

3月27日,阿德尔菲亚电信公司申请破产;

4月15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汽车电池制造商埃西德技术公司申请破产。

5月20日,经营高速度信息传递的Metromedia Fiber 网公司申请破产

5月22日,威廉电信集团公司申请破产。

5月24日,Nextel 电讯公司申请破产。[50]。

这场经济危机期间,迄今为止,在《财富》杂志2000年500家排行榜上有名的巨型垄断公司里,申请破产的就有4家。它们是:1,安然能源公司(名列第18);2,凯玛特连锁店(名列第27);3,LTV钢铁公司;4,伯利恒钢铁公司。[51]此外,已经申请破产的环球电讯公司,全国钢铁公司,麦克劳德电讯公司,生产一次成像照相机和专用胶卷的宝丽莱公司,经营化工和建筑材料的格雷斯公司,制造汽车电池的埃西德技术公司,ExciteAtHome因特网公司 等,虽不属于《财富》500家之列,但也是具有垄断性的大公司。一场经济危机,成群结队的巨型垄断公司和垄断性公司倒下,这在美国战后以来的经济危机史上也是罕见的。

回答这个问题,再次是要考察美国工人阶级的失业状况。

我在《四论》里说过,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劳工部公布的统计,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截至2001年11月,美国失业职工上升到816万人。同样是根据这个部公布的统计,截至2002年4月,美国失业职工已上升到860万人;其中到4月18日止失业救济已经到期、继续申请救济的失业职工,已达到1983年2月的水平。[注52]1983年2月是个什么水平呢?当时,1979-1982年那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刚刚结束,1983年全年平均,美国失业工人总数是1071万人。[注53]在这里,我们只说劳工部公布的2002年4月失业人数的统计,即860万人。我在《美国走马观花记》、《三说美国》和《三论》、《四论》里曾反复说明过,这种统计是不符合实际的;对美国政府公布的失业数字加一倍,才比较符合客观实际。这样,2002年4月,美国的失业职工就是1720万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纽约著名的研究机构——会议委员会2002年5月20日发表报告说,今年4月,美国先行经济指数下降了0.4%。它预示美国经济前景不祥。

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就可以看出,美国这场经济危机并没有结束,更没有进入复苏阶段;或者说,迄今为止,即从2001年第四季度到2002年5月,美国是处于一场经济危机发展过程的中间停滞阶段。

由此可见,小布什总统说的“我们还没有走出丛林”;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至今不说美国这场经济危机已经结束或者已进入复苏阶段,是有事实根据的。



三,关于美国经济面临的不稳定因素



我们现在要回答前述第三个问题,即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是否会进一步发展和如何发展。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考察美国经济目前面临的种种不稳定因素。

这些不稳定因素主要是:

第一,是企业固定资本投资继续呈下降趋势。

据美国政府商务部公布的统计,2001年第一季度,企业固定资本投资为1748亿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为1624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减少了124亿美元。其中用于设备和软件的投资,2001年第一季度为965亿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为873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减少了92亿美元。这里说的2002年第一季度企业投资的下降幅度,还是前面提到的商务部公布的那个“预先估算”(其下降幅度为5.7%);在随后公布的那个“初步估算”里,这种下降幅度更大(其降幅为8.2%)。[注54]

企业削减固定资本投资的直接原因,一是经营利润的下降或者亏损;二是债务过重;三是商业银行加高了发放贷款的门槛。

第二,是高科技公司继续处于衰落状态。

在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期间,高科技一直是一个重灾区。这个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生产设备仍然过剩,产品库存继续处于严重积压状态。事情的另一面,也就是市场对高科技的需求严重不足。本文前面提到的比尔.盖茨认为美国这场经济危机2002年内不可能复苏,这是他的主要根据。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美国工商金融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争相购进高科技产品,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导致它们拥有的许多高科技产品至今排不上用场。[注55](2)经营收入锐减。2000年3月以来,纳斯达克指数下降了60%以上,使高科技公司损失了大量金融资产,就基本上说明了这一点。(3)债务沉重,压得大多数高科技产业喘不过气来。仅全国电讯业,自1996年以来累计的负债金额即达2万亿美元之巨。[注56](4)风险投资继续下降。2002年第一季度,风险投资比2001年第四季度下降了23%。据全国风险资本协会的调查,风险投资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电子计算机软件、生物技术和电讯业。在风险投资方面下赌注者,主要是商业银行家、投资银行家和其他腰缠亿万资金的富翁。他们目前大都不愿意下赌注。[注57] 对于高科技的研制来说,这无异于釜底抽薪。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硅谷,是美国高科技的主要发源地,也是美国高科技发展的象征。我在《四论》里曾说过,截至2001年7月,硅谷已陷于严重衰落境地。到2002年第一季度,情况又有了新发展。一是职工失业率上升和工资下降。据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家所作的统计,2001年1月到2002年2月,硅谷的高薪职工已被裁减10%以上。不久前,位居美国高科技公司之首的微软公司通知它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地区的职工:他们的工资一律倒退到2000年年初的水平。二是硅谷地区停车场停留的轿车进一步减少。据硅谷所在的圣克勒拉县政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硅谷,是美国高科技的主要发源地,也是美国高科技发展的象征。我在《四论》里曾说过,截至2001年7月,硅谷已陷于严重衰落境地。到2002年第一季度,情况又有了新发展。一是职工失业率上升和工资下降。据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家所作的统计,2001年1月到2002年2月,硅谷的高薪职工已被裁减10%以上。不久前,位居美国高科技公司之首的微软公司通知它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地区的职工:他们的工资一律倒退到2000年年初的水平。二是硅谷地区停车场停留的轿车进一步减少。据硅谷所在的圣克勒拉县政府公布的一个研究报告,2002年第一季度,该县的来往交通比一年前下降了32%,为最近10年来的最大下降幅度。有的因特网专栏作者甚至认为:“硅谷昔日的繁荣已一去不复返。”[注58]他这个话也许说得过头了,但如果说目前还看不到硅谷兴旺的前景,则是恰如其分的。

第三,是债务对国民经济的拖累。

我在《四论》里已经说过截至2001年第一季度止美国债务经济的概况。现在,这种债务经济的严重程度又加剧了。

先说联邦政府债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负债的高峰期,主要是里根政府任期内(1983-1988)大肆扩军备战时期和老布什任期内(1989-1992)从事海湾战争时期。联邦政府的债务,基本上是在这两届政府任期内积累起来的。克林顿政府任期内的后四年,联邦政府的财政决算曾一度扭亏为盈。其结果是,2001财政年度第一季度,联邦政府累计负债总金额为55000亿美元。美国政府现行财政年度是从前一年10月开始,到本年9月结束。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上台执政,当年10月开始实行2002财政年度。时间才过去7个月,即到2002年4月,就已经出现665亿美元的赤字[注59],使联邦政府的财政决算再度扭盈为亏,使政府债务总额攀升到55665亿美元。据美国联邦国会和白宫的预计,2002财政年度结束时,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将达到1000亿美元。也就是说,政府的债务总金额将达到56000亿美元。[注60]。以保罗·奥尼尔先生为首的小布什政府的财政部,已经在敦促联邦国会把联邦政府的最高债务限额从现在的59500亿美元提高到66000亿美元;并且扬言:如果国会不同意提高限额,政府将暂停联邦债券的兑现。[注61]对于美国联邦财政上述这一段由扭亏为盈转到扭盈为亏的历史,由于其具有必然性,我在1998年出版的拙著《三说美国》里已经预言过了。[注62]

小布什政府为什么上台执政不久,就把联邦政府财政转到扭盈为亏呢?这主要是因为:(1)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政府的税收已经减少;但政府还要给巨富和巨型垄断公司减税,企图扭转企业投资下降的局面。这从小布什总统签署的《刺激经济法》和他为签署该法案发表的讲话里,已经可以看清楚了。[63]实际上,在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要收到这种效果是很难的。(2)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20日上台执政后,迄今为止,尽管只打了一场小规模的阿富汗战争,政府却一再宣称美国现在是处于“战争状态”,以便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联邦政府2002财政年度的军费预算开支本来已经比2001财政年度提高了不少;“9.11”事件发生后,为了打阿富汗战争,政府与联邦国会合作,紧急追加军费开支400亿美元,使2002财政年度的军事预算达到3310亿美元。今年2月4日,小布什总统向联邦国会提交了总金额高达21200亿美元的2003财政年度的联邦政府财政预算方案,比2002财政年度的预算增加了700亿美元(比2001财政年度的财政决算提高了10.2%);其中的军事预算高达3790亿美元,比2002财政年度的预算再度增加了480美元。[注64]为了增加军事预算,政府削减了公路铺设、水坝建设和青年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开支。联邦国会驴、象两党目前正在就这个预算从事争斗之中。[注65]

阿富汗战争已经基本结束,小布什总统把军事预算提到美国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高峰,连以“振兴国威”为执政口号的里根总统也自愧不如。这是什么意思呢?显然,其意图之一,是要大规模增加军工生产,藉以刺激经济回升。前者(增加军工生产)已经成为事实;但后者(刺激经济回升)则未必能实现。其意图之二,是大规模扩充军火库,包括继续研制全国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以准备大规模战争。小布什政府已经退出1972年签订的《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就是明证。真正值得引起全世界人民警惕的预兆,正是这一点。

我在《三说美国》里曾经以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史为据,就联邦政府债台高筑对美国国民经济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损害、破坏作用列举了9条。它们是:

1,为了弥补赤字,增加税收,造成政府财政开支上升——财政赤字上升——政府负债上升——税收上升——财政开支再上升的恶性循环。

2,政府的税收,基本上是由美国无产阶级和其他人民群众负担的。其结果必然是削弱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购买力,加剧生产与市场的矛盾。

3,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必然造成增发钞票——通货膨胀恶化——停滞膨胀——大举借债的恶性循环。

4,实行赤字财政,必然造成国家政权从无产阶级和其他人民群众口袋里掏钱——政府转手把钱装进军工垄断资本的口袋——军工垄断资本通过出售军火再从国家政权口袋里掏出更多的钱——政府再从无产阶级和其他人民群众口袋掏钱——政府再把钱转手装进军工垄断资本的口袋的恶性循环。随着军事武器的一代又一代更新,大量社会财富一次又一次地扔进大海。

5,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必然增发国债券,与工商企业争夺社会资金,使企业增加固定资本投资和扩大再生产发生困难。

6,政府大量举债,使国民经济险象环生,导致投资人对经济前景丧失信心,从而引发股市狂跌。

7,通货膨胀,美元贬值,造成反复出现美元危机,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8,美元危机,导致殴元的必然出现和殴元与美元争雄的局面,从而进一步削弱美国在世界上的金融霸权。

9,国家财政赤字不断上升,债务越来越重,导致国家政权难以运用财政、税收手段行使其反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职能。

我当时曾指出,上述最后一条对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打击尤其严重。[注66]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10年,但上述9条基本上还是有效的。根据目前形势,需要补充论述只有如下3条:

(1)联邦政府的债台已经筑得如此之高,并正在继续升高,其必然后果,是进一步增发国债券,使国债的本、息驴打滚,不断攀升;导致政府无法还债,陷于破产,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随之陷于破产。上述政府财政部扬言要暂停联邦债券兑现,就是一种征兆。

(2)由美联储和财政部大量增发钞票,使美元充斥于市场和大幅度贬值,使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出现过的美元危机在21世纪上半期重演。迄今为止,为了支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金融霸主地位,以保罗·奥尼尔为首的美国政府财政部仍坚持执行强势美元的政策。这实际上是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政策。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已经对政府财政部执行的这种政策提出指责。该协会指出,美元汇率“过高估计已达到极点”,导致美国的出口商品价格过高和出口量急剧下降,从而使美国制造业遭受了沉重打击,仅制造业公司最近两年来解雇的职工增加了约40万人。[67]那么,为了挽救美国的制造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行不行呢?答案是:也不行。小布什总统上台执政后,沿袭战后以来美国大多数政府的传统作法,对别国高举“贸易自由”的旗帜,而自己则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又是提高进口钢铁的关税,又是增加对美国农产品的补贴。其结果是,此项双重标准的政策不仅遭到世界各国、包括美国盟国的抵制和报复,而且对保护本国制造业也没有奏效。

此外,大量增发钞票,还会使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在美国存在过的停滞膨胀症再度出现。

(3)为了刺激经济回升,小布什政府目前实行的是减税政策。但是,由于这场经济危机的趋势将是继续发展,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税收)已经并将继续减少。由于经济原因,或者是由于国会驴党党人挡路,使联邦债务最高限额难以一再攀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不可能继续执行减税政策,而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增加税收。这样,上述《三说美国》里曾经说过的第一种恶性循环就要重演。

老布什总统在1988年竞选期间,曾经向选民承诺“不征收新税”。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那一场经济危机期间,那位总统也曾企图实行减税。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总统不仅没有减税,反而背弃了自己原先对选民所做的承诺,实行增税。[注68]很难说小布什总统不会走他父亲的老路。

无论是这三种后果中的哪一种,都将摧毁美国经济。

再说工商企业债务。最近10年来,仅公司债务就翻了四倍。据2002年2月16日一期《经济学家》报道,不算银行和其他金融业公司(它们本身也是债台高筑),只说工商业公司的债务,2001年第四季度就已经达到49000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上升了6.6%。

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迄今为止,已经有那么多的巨型垄断公司和具有垄断性的大公司申请破产,其中有一些公司因为法院保护到期,无法扭转危局,已经关门倒闭。2002年3月19日的《商业周刊》网以问答方式发表文章说,2001年,美国申请破产的公司达到10442家,已经是一个新纪录;预计2002年,申请破产的公司要达到11000家,将再创一个新纪录。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公司申请破产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债务包袱过重,无法偿还。

一系列巨型垄断公司和具有垄断性的大公司申请破产或被迫关门倒闭,其必然结果,就是拖垮银行业。本文下面就要说到这一点。

至于居民债务,我在《四论》里说,2001年第一季度,这种债务总金额为72280亿美元。时间过去了一年另两个月,美国居民所负的债务不是下降,而是进一步上升了。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削弱广大人民群众的购买力,进一步加剧生产与市场的矛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2年3月14日公布的报告里,所作的结论就是如此。[注69]

此外,还有一种债务与美国有关。这就是,阿根廷政府由于所负外债过重,无力偿还,已经宣布破产。按照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统计,在向阿根廷发放贷款的外国银行中,美国银行位居各国银行之首。这当然要拖累美国的银行业。[注70]

第四,是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业危机。这也是美国经济面临的一种严重的不稳定因素。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本文第一、第二部分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论述,在这一部分的前面也有所涉及。鉴于这个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性,此处还有必要做补充说明。

条条江河流向大海;美国经济的几乎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要汇总到金融业。比如,工商业公司利润的大幅度下降以至亏损,股市暴跌,一连串上市公司、包括高科技公司破产和申请破产,政府、企业和居民债台高筑,房地产泡沫濒临破裂以及大批房地产抵押金逾期不还,大量向国外发放的贷款至少在一定时期不能收回,还有可能发生的美元危机,等等,都要损伤美国的商业银行公司和其他金融业公司。这种损伤主要表现在:

(一)前述《财富》杂志公布的500家巨型垄断公司2001年遭受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幅度的利润下降,其中就包括了美国的巨型垄断金融业公司。EIR援引的美国政府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材料也证明了这一点。[注71]仅2001年第三季度,美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花旗银行集团公司的盈利下降了8.8%;规模居第二位的杰·普·摩根-大通银行公司下降了68%;弗利特波士顿金融公司下降了21%。[注72]。2001年第四季度,杰·普·摩根-大通银行公司亏损了32300万美元,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价格也随之急剧下降。[注73]由于利润下降,花旗银行集团公司在《财富》杂志500家的排行榜上从2000年的第6位降到第7位;而就经营收入而言,创建以来长期名不见经传的沃尔-玛特零售商品连锁公司,在500家排行榜上竟从2000年的第2位跃居2001年的第1位,比花旗银行集团公司高了6级。[注74]

由于盈利大幅度下降以至亏损威胁到公司的生存,杰·普·摩根-大通银行公司董事会不得不对该公司的最高行政管理层实行改组。据该公司最近宣布,公司的投资银行负责人、金融与风险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均将被解雇。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为了削减开支,杰·普·摩根-大通银行公司已经解雇了8000职工,现在还将进一步裁员。该公司企图通过这一系列具有赌博性的改组,恢复公司昔日的兴旺景象,至少是避免破产。[注75]但是,由于这场经济危机尚未结束,该公司下的赌注能否取胜,还很难说。随着一系列工商业公司的破产和申请破产,一个时期以来,商业银行一直在与这些破产公司、特别是安然公司的一些投资人争夺资产,力求从这些破产户剩下的资产里多分得一杯羹。《金融时报》根据目前美国经济的严峻形势作出的判断是,这场危机势必要冲毁一家巨型金融公司。[注76]

(二)2002年年初以来,已经有几家州银行宣告破产,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处理赔偿事宜。[77]其中包括:今年2月1日破产的橡树林存款银行公司(俄亥俄州);今年2月8日,联邦政府财政部通货检查局下令关闭了信用证业务遍及世界各地的NextCard银行(加利福尼亚州),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处理赔偿事宜。[78]

对于这类州银行的破产,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是有足够的资金予以处理的。但是,万一像杰·普·摩根-大通银行公司那样的巨型垄断商业银行公司一个接一个地破产,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就无能为力了。

(三)《商业周刊》2002年4月28日的网上新闻提出:《现在是不是已经到了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时候了呢?》。《商业周刊》提出的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并不是空穴来风。

由此可见,美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处境已经很困难。

美联储已于2002年5月17日宣布,将把向商业银行提供的贴现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即从目前的1.25%提高高到2.25%。[注79]这意味着美联储将从2001年连续11次降低利率、放松银根转而实行紧缩银根的政策。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今后向美联储借贷将要支付更高的利息。因此,美国商业银行今后的处境将更加困难。为了防止商业银行进一步陷于困境,美联储又宣布,将通过它的公开市场委员会购买分别于2004年5月15日和2005年2月15日到期的美国国债券,共计72500万美元,以充实美联储会员银行的储备金。[80]但对于美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来说,这个储备金额无异于杯水车薪。

关于华尔街一些拥有巨额金融资本的投资银行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陷于困境的事件,本文第一部分已经大致上说过了。这里只需要补充一句话,即它们的困境还在进一步发展。

现在再简略提一下有关美国金融业陷于困境的另外两个方面的事实。第一个方面,是关于美国保险业。这一类公司遭受了巨额亏损。位居美国人寿保险公司第二位的谨慎人寿保险公司,2000年第四季度亏损26800万美元;2001年第四季度进一步亏损50600万美元。[81]保险业所受的严重亏损,与“9.11”事件有一定的关系。第二个方面,是关于美国包括向投资人提供“一篮子”股票或债券的“多样性基金”在内的各种投资基金。其中,以占各种基金总金额2/3的“多样性基金”所受的打击为最严重。2001年,“多样性基金”的资产总额平均损失了10.9%。[注82]2002年年初以来,它们的资产继续亏损。

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美国金融业公司处境艰难,其大致情况就是这样。

应当说,金融业的艰难处境是美国经济所面临的最深刻的危机。既然美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事情也就必然是如此。

第五,是世界大多数地区经济形势不佳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2001年,欧洲经济实力最大的德国,经济已陷入危机。在这一年里,德国企业破产达69600家,创历史纪录;失业人数超过400万,失业率上升到10.4%。今年4月,德国经济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再次下降。今年5月26日一天之内,德国有两家巨型垄断公司宣布大规模解雇职工。第一家是德国最大的电子和工程公司——西门子公司。它宣布,为紧缩开支,决定裁员7000人。第二家是德国巨型垄断企业得意志电讯公司。它宣布,由于公司负债过重,为挽救公司于垂危之中,决定裁员22000人。[注83]经济实力处于欧洲第二位的法国,2001年第四季度经济也转为负增长;非金融公司的资本投资也开始下降;失业人数达到221万,失业率上升到9%。经合组织预计,法国2002年的失业率将上升到9.2%。[84]2001年第四季度,英国经济陷于停滞状态;制造业生产下降了1.7%。[注85]2002年 第一季度,“套利基金”赌博在整个欧洲逐一败下阵来;电讯业、汽车制造业不景气之风也从美国扩散到了欧洲。[注86]

目前,经济不景气之风冲击着拉丁美洲一系列国家。拉美第二大国阿根廷经济陷于崩溃;富产石油的委内瑞拉随着国内政局动荡,2002年第一季度经济已经开始萎缩,预计全年将负增长4%;拉美头号大国巴西陷入沉重债务的泥潭之中;秘鲁经济的上空也已出现阴云[注87]

在亚洲,迄今为止,日本经济危机已持续13个年头,仍然难以看到“隧道尽头的亮光”;新加坡经济从2001年陷入危机以来,今年第一季度再次负增长1.7%;印度尼西亚经济困难重重。[注88]

应当说,首先是美国的这场经济危机拖累了世界经济,包括世界贸易。但是,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经济萎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茶话 / 政治经济 / 转一块大砖 -> 五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五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
    张海涛/2002年6月1日 文章发表于《当代思潮》2002年第4期

    一、关于金融垄断资本主义

    我在1999年4月和2001年2月、5月、12月先后以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为题撰写的四篇论文(以下简称《一论》、《再论》、《三论》、《四论》[注1])里,均曾就物质生产萎缩、种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恶性膨胀为内容的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亦即虚拟经济做过说明。现在根据最新材料,对美国虚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些补充说明。

    所谓美国虚拟经济,包括物质生产萎缩和种种金融衍生品发展这样两个方面。

    先就物质生产萎缩简略补充几点:

    第一,美国非金融公司(即除银行、保险等行业以外的公司)所拥有的实物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土地、产品库存),1955年占这些公司的资产总额78%;到2002年3月,这个比重下降到53%。如果抛除在此期间地产价格上涨因素,下降幅度还要增大。[注2]

    这个事实实际上是说明,即使是美国那些从事物质生产的公司,它们50%左右的经营活动也已经不是在物质生产领域,而是转向金融赌博领域了。

    第二,2002年第一季度,美国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收到的新订单比2001年同期下降了5%;同年一、二月分,制造业售出的产品比2001年同期下降了6.1%。同年3月,美国制造业和建筑业各解雇了约4万名职工。[注3]

    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统计,如果单就2002年1月与2001年12月比较,美国制造业收到的新订单倒是上升了1.6%。然而实际情况是,在此期间,只有军用飞机及其零部件的订单大幅度上升了53.9%(这是美国联邦政府从事战争和大规模备战的反映),另外就是汽车制造上升了6.6%,几乎所有其他的订单都下降了。例如:

    钢铁:下降5.9%;

    铝和其他有色金属:下降了14.5%;

    工业机械:下降了15.4%;

    金属制造机械:下降了10.2%;

    涡轮机、其他发电机、输电设备:下降了33.9%;

    原料处理设备:下降了29.8%;

    电子计算机:下降了25.5%;

    非军用交通设备:下降了39.1%;

    电子元件:下降了33.8%。

    因此,即使就2002年1月的总体状态而言,美国制造业收到的新定单也不是上升,而是下降了。[注4]

    制造业收到的新订单的下降不仅标志着目前美国物质生产的萎缩;更为重要的是,它预示着物质生产今后将进一步下降。

    这里有必要说一点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实际状况。借用美国《福布斯》杂志一则网上新闻的导语,在外国同业面前,“底特律手里正在摇晃着白旗”。其原因是,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公司的所在地——底特律,正处于外强中干的境地。6年之后,即到2008年,三大汽车制造公司之一——克里斯勒公司出厂的几乎全部轿车的部件都将是外国研制的,剩下的将只是“美国的皮肤”。三大汽车制造公司之二——福特公司的情况,届时将与克里斯特基本相同。即使是位居三大汽车制造公司之首的通用汽车制造公司,那时出厂的半数轿车,其部件也将是外国研制的。[注5]

    第三,美国工作母机的销售,1997年以来基本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其具体情况如下:

    1997年:556000万美元;

    1998年:491000万美元;

    1999年:390000万美元;

    2000年:399000万美元;

    2001年:267000万美元。

    上述情况说明,2001年工作母机的销售金额还不到1997年的50%。2002年1、2月份,这种销售量继续下降。[注6]

    工作母机销售量的锐减,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美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的急剧下滑。

    现在再说事情的第二个方面,即种种金融赌博业的发展。

    先从房地产泡沫说起。

    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总体状态如下:

    美国所有房地产总金额:

    1980年:29440亿美元;

    1990年:66080亿美元;

    2000年:110650亿美元;

    2001年:120380亿美元。[注7]

    这意味着什么呢?

    它意味着,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第一年,21年间,美国房地产总金额大约每隔10年就翻一倍;1980年还只有29440亿美元,1990年就翻到66080亿美元,2001年再翻到120380亿美元。

    长期以来,拥有自己的住房成为所有美国人的“美国梦”。上述房地产总金额的大幅度、成倍增长,是不是标志着美国人民群众所拥有的住房也大幅度、成倍增长了呢?不是的。的确,少数原来的无房户现在有了住房了;但是,也有不少原来的有房户现在失去了住房。实际存在的房地产基本上没有增长,房地产总金额却大幅度、成倍增长,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一言以蔽之,这就是典型的房地产泡沫。也就是说,它基本上是一种虚拟经济。这种虚拟经济,主要是两个“政府主导企业”[注8],即联邦抵押协会和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由金融赌博家们从事房地产赌博形成的。这种房地产泡沫,与日本1989年以前存在过的房地产泡沫几乎完全相同。既然是泡沫,就必然破灭。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早已破灭,美国也不可能例外。它一旦破灭,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一旦大幅度下降,将不仅使美国的房地产商和居民遭受毁灭性打击,而且将拖垮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使整个美国经济陷入深渊。[注9]1990年包括房地产泡沫在内的虚拟经济破灭,使日本国民经济经历了战后以来时间最长、程度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至今未能走出困境。因此,这个问题具有严重的性质。

    现在就“套利基金”(又称“对冲基金”)、“利率期货”、“外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组成的美国金融赌博业的发展现状,做若干补充说明。

    在美国联邦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业委员会2002年3月20日举行的听证会上,联邦抵押协会主席富兰克林·雷恩斯公开承认,他主持下的这个协会持有金额为5330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合同。[注10]至于雷恩斯先生的坦率程度,也就是说他对这个数字是否有所缩小,局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美国各大工商金融业公司大都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世界著名的安然能源公司[注11]即为其中突出的一例。在2001年12月2日申请破产前,为扭转债台高筑的危险局面,该公司负责人曾冒险下赌注,暗地从事大规模的“套利基金”交易,企图藉以捞到一笔资金,以挽狂澜于既倒。出于他们意料之外,这盘赌局的赌注下错了,赌输了,不仅未能捞到他们想捞回的资金,反而大量亏本。这次赌博输了,致使该公司申请破产形成不可逆转之势。公司破产后,这场遭到惨败的暗中金融赌博才暴露于天下。在美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里位居第三的美利坚银行控股公司,也因在“套利基金”赌博中遭到惨败,在法庭争斗中再次失败不得不宣布给公司的股东赔偿损失5亿美元。[注12]这些事实,充分显示了金融衍生品赌博的危险性。

    安然公司金融赌博惨败,使华尔街一系列拥有巨额金融资产的投资银行受到牵连,它们的金融赌博活动的结果引起了人们的警惕。位居华尔街投资银行之首的美林公司,还有第一波士顿公司、摩根-斯坦利公司、戈德曼-萨克斯公司、里曼兄弟公司、所罗门-史密斯-巴尼公司,等等,纷纷接到了纽约州政府检察长办公室发出的传票,要它们到庭接受审查。其中,美林公司已因发出“具有误导性的股市研究信息”以利于本公司业务而被迫应允支付1亿美元的罚款。[注13]

    我在《一论》到《四论》里都曾提到,美国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的最大持有者是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四论》里说,到2001年6月,美国商业银行持有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总金额为48万亿美元。后来情况又有新发展。截至2001年9月30日,商业银行持有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总金额已达52万亿美元。其中持有金额最大、其脆弱性的暴露程度也最大的是杰·普·摩根-大通银行。[注14]本文下面还要谈这家银行。如果加上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其他金融公司,再加上像安然能源公司之类的非金融公司,那么,美国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总金额就要大幅度增加。

    如果把前四论加上本文所述的有关情况加在一起,就可以看出美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总体形态。

    还有一个股票市场的问题。

    美国股市从2000年3月开始暴跌以来,迄今为止,已经两年另两个月了。它现在的状况如何呢?

    几种主要股票指数的现状如下:

    道.琼斯指数:2000年3月达到顶峰,为13000点以上;当年10月14日降到9975点,2001年3月30日降到9878.78点,2002年5月28日仍处在9981.58点的低水平上;

    纳斯达克指数:2000年3月达到顶峰,为5048.6点;当年12月29日降到2470.52点,2001年3月30日降到1840.26点,2002年5月28日再降到1652.17点;

    标准普尔指数:2000年3月达到顶峰,为1500点以上;当年12月底降到1320.41点,2001年3月30日降到1160.33点,2002年5月28日再降到1074.55点。[注15]

    两年多来,美国股市的基本态势,好似行进在一片大沙漠里筋疲力尽的几匹骆驼,无论格林斯潘先生如何使劲鞭打,就是躺着不动,寸步不前。

    《纽约时报》的结论是,由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所谓“新经济论”鼓吹起来的美国股市繁荣“已经结束”,成为人们“正在消失中的回忆”。[注16]

    这当然是美国经济形势严峻的一种反映。

    关于金融衍生品交易与股票交易的异同,可以说以下几点:

    第一,金融衍生品交易与股市交易具有共同点,即都是金融赌。

    第二,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与人类生产活动毫无关系,后者则与人类生产活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第三,但股市交易与人类生产活动的联系,情况比较复杂。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然而在金融赌徒们、特别是那些下大赌注的金融赌徒们争斗十分激烈、股市行情瞬息万变之时,这种联系就荡然无存了。这种时候,股市交易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几乎毫无关系。

    第四,金融衍生品交易对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害无益。股市交易在正常情况下,对人类生产活动还是有一些促进作用的。然而在那些下大赌注的金融赌徒们疯狂争斗、破坏了股市的正常秩序时,股市交易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无益,而是有害,而且害处极大。纵观20世纪以来的美国经济危机史,每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都是由股市暴跌引发的。我在《再论》里曾经说过,美国最近这一场经济危机也是在这个经济周期处于繁荣阶段、由股市赌博惨败而突然爆发的。这一次的不同之处,其一,股市暴跌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股市市值疯狂上升达到极点时发生的。其二,股市暴跌主要是由科技股价格崩溃带动的。

    2002年1月26日出版的《经济学家》所作的结论是:“美国这次经济衰退的诱因,既不是‘9.11’事件,也不是联邦储备委员会针对通货膨胀上升而采取紧缩银根的政策。此次衰退的根源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泡沫宣告破灭。”

    它的这个结论是不是符合实际的呢?

    我以为,是的。

    在这里说一个理论问题。

    不久前,有的同志问我:可否将美国“赌博资本主义”定义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我答道:可以。也就是说,可以将现阶段的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定义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也可以说,当代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在金融领域。

    说现阶段的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根据何在呢?它与“赌博资本主义”是不是一致的呢?

    这两个定义表面上不大一样,实际上是一致的。

    主要根据如下:

    (1)按照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基本观点,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是由金融寡头统治的。我在《三说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危机》(以下简称《三说美国》)里曾经论述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仍然由金融寡头统治,而且这种统治还进一步强化了。[注17]

    (2)我在《三说美国》里也论述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垄断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上台执政、着手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了挽救垄断资本主义于垂危之中,而不是相反;战后以来,美国统治集团继续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了加强垄断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相反。[注18]

    (3)如《一论》到《四论》以及本文上述内容所言,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种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领域金融赌博的恶性发展,主要是由金融寡头及其在政界的代理人所促进、所引导、所进行的。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衰落阶段的特点。

    (4)虽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所有制没有改变,但资本增殖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垄断资产阶级主要是从事金融赌博并从中谋求资本增殖。

    (5)种种金融赌博的恶性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不得不主要依靠金融赌博生存,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腐朽性的进一步发展。

    上述各点,都符合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我以为,是这样。

    二,关于这场经济危机

    美国最近这一场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特点,它不完全是以通常、一般的形态出现的,因而引起了人们的种种议论,种种不同的看法。在美国资产阶级内部,这是争论最激烈的一场危机。资产阶级政界、经济学界、舆论界、企业界统统卷入到了这场争论之中。

    美国资产阶级一直回避“危机”一词,只是说“衰退”。本文下面反复出现的“衰退”,就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经济危机。

    迄今为止,已经出现了以下一些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以小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保罗·奥尼尔为代表。他反对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已经-作出的裁定,根本不承认美国发生了这场危机。为此,他曾多次公开发表言论,向美国具有权威性的上述委员会挑战。最典型的一次,是他2002年3月5日出访中东途中在科威特城发表的一篇谈话。他说:“我国的经济从来没有发生过衰退。在我看来,这一点是明明白白的。”[注19]说“从来没有发生过”,是奥尼尔先生的口误;他的意思是说这一次没有发生。此前,在同年2月于纽约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他也讲过基本相同的观点,并公开把自己与美国经济学界的大多数人士相对立。

    奥尼尔先生为人傲慢。他多次拒不承认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的裁定,引起了美国经济学界许多人的非议,致使他的66岁生日也过得很不舒服。

    以《商业周刊》为代表的一部分美国资产阶级报刊,附和奥尼尔部长的观点。2002年2月1日的网上《商业周刊》发表了一篇社论,主标题就是:《衰退?什么衰退?》。这类报刊中的第二家,是《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该报2002年3月12日发表社论,主标题也是:《什么衰退?》。

    小布什总统的态度比他的财政部长要谨慎。在国内旅行途中,总统2002年3月18日在密苏里州奥法伦市发表谈话。他说:“尽管经济信息近来出现积极态势,但按照我的判断,我们还没有走出丛林。”[注20]“我们还没有走出丛林”,是直译,意思是“我们还没有走出衰退”。

    第二种,以经济评论家劳伦斯·库德洛为代表。他在2002年3月8日《纽约邮报》上发表评论文章,标题是:《再见,衰退》。文章的观点是:承认发生了“衰退”,但它已经结束,并已急剧回升;说这场“衰退”呈V字形。

    华尔街的一部分经济专家和经济分析家与这种观点基本一致。美联社2002年4月6日从华盛顿发出的一则综合报道里,引用了这部分专家和分析家的观点。报道的标题就是:《经济回升呈V字形》。

    第三种,以格林斯潘先生为首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为代表。格林斯潘2002年1月以来发表的多次讲话,包括他2002年1月11日在旧金山的演讲,同年2月27日在联邦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业委员会的证词,同年3月7日在联邦国会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镇事务委员会的证词,同年4月17日在联邦国会参、众两院联合经济委员会的证词,同年5月8日在工商金融业委员会秘密会议上的讲话,基本上都是一个意思,即“衰退”已经结束,但复苏乏力,复苏根据不明显,经济前景存在着若干不稳定因素(其中主要一条是最终需求不稳定),还有一些风险。[注21]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同年3月19日例会后发表的新闻公报,也是这种观点。

    第四种,以上述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为代表。我在《四论》已经提到,这个委员会曾于2001年9月26日发表公报,裁定美国经济的这场“衰退”开始于2001年3月,没有说这场“衰退”何时结束。2002年2月11日,该委员会再次发表公报,以各种经济数字为据重申:美国经济仍处于“衰退”中,还是没有说这场“衰退”何时结束。同年3月11日,该委员会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第三次发表公报,仍然不说“衰退”已经结束,只是说“在将来的某一天,本委员会将决定到达低谷的日期。”这个委员会之所以得罪了奥尼尔部长,原因在此。

    第五种,是以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企业家们的观点。2002年2月3日,盖茨在纽约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讲话。他说:“我看不出(世界经济)在今年有任何明显回升的迹象。日本肯定不可能回升;美国也不会回升。”[注22]

    由美国各类巨型公司行政负责人组成的工商金融业委员会[注23],就美国经济现状和发展前景问题于2002年2月向其成员征求看法,也就是做了一次普查。其结果是:该委员会75%的成员认为美国经济当前仍处于“衰退”中;77%的成员认为这场“衰退”将于今年结束。[注24]这个调查结果,与比尔·盖茨的观点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比尔·盖茨从事的是电子计算机软件研制、开发、生产业务,他的观察主要是从高科技公司的不景气出发的,因而对经济前景的严峻形势看得比较重;而这个委员会的组成涵盖了美国几乎所有巨型垄断公司的成员,他们的观察超出了高科技企业,因而对这场“衰退”结束时间的估计比盖茨要乐观一些。

    第六种,是以美国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洛奇为代表。出席了2002年3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史蒂芬·洛奇讲话。他说:“美国经济将要经历长时期的破灭过程。企业界担心美国经济将出现W型的双重下降。”[注25]

    同年2月在纽约举行的上述世界经济论坛分组讨论会上,各组召集人都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美国这场“衰退”会呈现V字型复苏吗?每个组也都得到了一个同样的回答:不会。在各组会议上最明确的结论是:美国这场“衰退”将呈现W型。戈德曼-萨克斯投资银行负责人主持的小组会上,对这个问题甚至举行了一次投票;其结果仍然是W型。也有人在会上提出另一种看法,即U字型。[注26]

    第七种,以美国经济学家道格·凯西为代表。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们正在走向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萧条。”[注27]

    美国有些其他的经济学家与他持有相同的观点。

    本文将对上述种种观点予以评论。

    要指明上述争议各方观点的正误,关键是要回答三个问题,即:

    第一个问题:美国是不是发生了最近这场经济危机?

    第二个问题:这场危机是否已经结束,或者说这场危机是否已经进入复苏阶段?

    第三个问题:这场危机是否还会进一步发展和如何发展?

    回答第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辩明以奥尼尔部长为代表的一派的观点是否正确。为此,就有必要涉及以下事实:

    (1)在美国,2002年是中期选举年;驴(民主党)象(共和党)两党要围绕着联邦国会众议院全体议席、参议院1/3的议席、一些州的州长和州议会的职位展开角逐。而这次选举的结果又与美国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作为一位象党政治家、执政的象党政府的财政部长,奥尼尔先生拒不承认美国发生了这场经济危机,根本原因在此。

    (2)我在《再论》、《三论》、《四论》里,反复列举了大量经济材料说明,美国发生了这场经济危机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无可辩驳的。对于那些准确无误的依据,就没有必要再复述了。

    其实,马克思主义阐明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就决定了像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反复发生以“生产过剩”为特点的经济危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不例外,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更不例外。


    其实,马克思主义阐明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就决定了像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反复发生以“生产过剩”为特点的经济危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不例外,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更不例外。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在现阶段的表现是:(1)生产和金融事业高度社会化与生产资料、金融资产的垄断资本所有制的矛盾。这是基本矛盾。拙著《三说美国》里的有关部分,已经援引了美国朝野的大量公开、内部资料说明了这个基本矛盾在当代美国确实存在。[注28]本文第一部分实际上也再次说明了这一点。由此派生的矛盾是:(2)个别工厂、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性、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经营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简略地说,就是生产与市场的矛盾。拙著《三说美国》的有关部分也已经援引大量材料,说明这个矛盾尽管在表现形态上有所变化,在当代美国也确实存在。[注29]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高科技公司在美国极度盲目发展,造成产品和设备空前规模过剩,成为引发这场经济危机的主要导火线,而且至今仍然是阻碍经济复苏的重要拌脚石,就是最新证明之一。即使在这场经济危机已经爆发以后,全国商业用房的空房率2001年第四季度从2000年同期的8.3%攀升到13.5%,比刚刚走出一场严重经济危机的1983年还高0.2%;2002年第一季度,商业用房的空房率继续攀升,达到14.7%。全国公寓出租房的空房率2001年第四季度也从2000年同期的3.5%攀升到5.8%,2002年3月初再攀升到6.3%。然而在房地产大量闲置的同时,全国新房开工率却大幅度上升。2002年1月,新房开工率比2001年同期上升了7.4%;2002年2月,新房开工率又上升了2.8%,达到10.2%。与此同时,新房销售率下降(2002年3月开始),商用房租金也随之下降(也是2002年3月开始)。[注30]房地产业的这种状况,就是最新证明之二。至于这个矛盾在美国工业生产等方面的表现,就不必赘述了。(3)无产阶级(体力和脑力劳动者)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拙著《三说美国》的有关部分也已经援引大量资料,说明在当代美国确实存在这个矛盾。[注31]本文后面还要专门论述这个矛盾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的新发展。

    一部资本主义发展史、包括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阐明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1999年4月,美国股市正处于急剧膨胀阶段,整个美国经济正处于这个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我在当时撰写的《一论》里即曾指出,美国股市必然崩溃;美国的经济是“建立在沙滩上的繁荣”,必然发生危机。时间过去并不久,2000年3月,美国股市即从高峰急剧下滑,经营高科技股的纳斯达克指数随即呈现崩溃之势;2000年第三季度,这场经济危机就开始爆发了。事实证明,《一论》所作的上述判断是正确的。那个判断之所以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就是因为那个判断是以上述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的原理为指导、以美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作出的。然而对于奥尼尔部长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真理是无法理解、也不愿理解;对于美国经济的实际状况,哪怕是肤皮潦草地去观察一下,他也不愿意干。这就没有办法了。

    回答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要判断前述第二、第三种观点的是非;也就是要说明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是否已经结束,或者说它是否已经进入复苏阶段。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是要探明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公布的2001年第四季度和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真实性。因为前述第二、第三种观点,即肯定这场危机已经结束、并进入了不同程度的复苏阶段,都是以商业部公布的这两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为依据的。

    2001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2年1月31日公布的“预先估算”的增长率折成年率(下同)为0.2%,同年2月28日公布的“初步估算”为1.2%,同年3月28日公布的“最后估算”为0.3%。[注32]

    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是由居民采购商品和服务支出(下同;这种支出是主要的)、联邦政府采购支出和企业采购支出(商业部这一次公布的统计,把它改为企业削减库存,我们就要予以评论)构成的。根据这个“最后估算”,2001年第四季度,居民采购支出增长了6.1%,联邦政府采购支出增长了11.4%。[注33]应当说,这个联邦政府采购支出的增长率是真实的,因为:(1)这种增长是小布什政府从事阿富汗战争、大规模增加军费的必然结果;(2)有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数字为据。问题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居民采购支出的增长率。每一年美国居民采购支出,历来都集中第四季度,特别是集中在11月下旬到12月下旬的感恩节和圣诞节期间,2001年也是如此。根据民间权威机构——信用风险监测网[注34]的统计结果,尽管各大商品零售企业为争夺顾客平均打折扣达40%(一般商品),或者以零利率提供贷款的方式赊销(汽车),美国2001年感恩节到圣诞节期间的商品零售,还是多年来最糟糕的的一个季节。全国12家商品零售连锁系统(它们是美国商品零售的主渠道)在2001年12月分的销售金额,有7家比2000年同期下降(2000年12月的商品销售就已经处于萎缩状态)。在这些销售金额下降的连锁系统中,包括全国规模最大的西尔斯-罗巴克公司、联邦百货商店(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梅西百货店、里奇百货店,等)以及凯玛特连锁店。[注35]其中的凯玛特连锁店由于严重亏本,债台高筑,不能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进入2002年即申请破产。在商品销售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居民采购怎么能谈得上增长6.1%呢?这难道不是天方夜谈吗?

    这里附带说一个问题,即政府商务部公布的居民采购增长率没有按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下降做出调整。实际上,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居民采购的商品(一般购买普通商品,不购买贵重商品)和服务(少乘飞机旅行,能坐火车的就坐火车)的质量都下降了。

    第二,把企业采购支出改为企业削减库存。本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纳入企业采购支出,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因为企业采购支出的增减,可以显示出企业生产的升降。企业削减库存,就不同了。因为企业为了削减库存,必须削减生产。因此,企业削减库存只能显示企业生产的下降,而不能说明企业生产的上升。商务部公布2001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玩弄的戏法是:避开企业采购支出,改为企业削减库存。2001年第四季度,企业削减库存1193亿美元,比同年第三季度削减的金额上升了574亿美元。在商业部看来,企业削减库存金额的上升就等于企业生产的上升。这就把事情弄颠倒了。事实恰恰相反,企业削减库存上升的幅度正是企业生产下降的幅度。商业部公布的2001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0.3%的增长率中,企业削减库存就占了2.16%。[36]仅仅减去这一项,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就不是增长,而是显著下降了。

    现在再说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公布的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它在2002年4月26日公布的“预先估算”,美国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5.8%:同年5月24日公布的“初步估算”,把这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调为5.6%[注37]这就更加离谱了。

    我们先说商务部公布的上述“预先估算”。因为这个“预先估算”的增长率高于一个月后公布的“初步估算”,对“预先估算”做了评论,对那个“初步估算”就可以不再议了,可以节省许多笔墨。

    美国民主党(即前述驴党)在野派——拉鲁什派(这一派既不受民主党当权派的欢迎,更不受共和党的欢迎)曾就商务部公布的这个国内生产总值做过核算。其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商务部把企业削减库存的金额为362亿美元,比2001年第四季度(如上所述,该季度削减的金额为1193亿美元)少削减831亿美元,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部分。在商业部看来,企业库存削减既然减少了,它们就必然增加了生产。这纯粹是一种主观臆测,毫无事实根据。实际上,企业的生产并没有增长。在商务部公布的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60亿美元中,这一部分就占了830亿美元;在它公布的增长率5.8%中,这一部分就占了3.1%。其逻辑结果是,这一部分的金额增长和增长率应当减去。

    这是第一笔帐。

    第二,是关于2002年第一季度社会在信息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方面的开支。这个季度在这个方面的实际开支比2001年第四季度增长了75亿美元;减去实际物价上升因素后,这个季度上述开支的增长率等于零,甚至是负数。但商务部采用了“唯乐主义学派”[注38]的物价调整法,使这个季度社会在信息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方面的开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增加了344亿美元,在它公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8%中占了1.3%。即使采用“唯乐主义学派”的物价调整法,这个季度从总体上看,企业的资本投资也是下降的。因此,这一部分金额增长和增长率,也应当减去。

    这是第二笔帐。

    第三,是关于2002年第一季度居民在购买房地产方面的开支。商务部在它公布的上述国内生产总值中,说本季度居民在这个方面的开支比2001年第四季度增加了179亿美元,在它公布的本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8%的增长率中占了0.55%。但此项增长基本上不是房地产本身的增长,绝大部分是泡沫,只不过是使早已存在的房地产超通货膨胀泡沫进一步肿大而已。

    减去以上三项,就要把商务部公布的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8%的增长率变为0.8%。

    第四,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以金融业为主体的服务业占了2/3以上。因此,商务部公布的上述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并非是物质生产或曰实体经济的增长。美国的物质生产实际上是下降的。[注39]

    这就把事情的本来面貌说清楚了。

    商务部公布的那个“初步估算”就更是如此。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次是要考察美国国民经济的实际运转状况。

    在这里,我们先说以下两点:

    其一,是巨型垄断公司的经营状况。

    2002年4月8日发行的《财富》杂志公布了该刊排行榜上有名、美国规模最大的500家工商金融公司2001年的盈利状况。作为一个整体,这500家的利润下降了53%。这是该刊自1955年开始发表500家排行榜以来的最大利润下降幅度。也就是说,这是20世纪30年代那场资本主义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以来最大幅度的利润下降。

    此处提一下美国影响最大的《纽约时报》。由于工商金融企业经营处于不景气之中,广告开支削减,使世界闻名的《纽约时报》公司在竞争中遭到惨败。2001年第四季度——2002年第一季度期间,在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中,《纽约时报》已排在《今日美国报》和《华尔街日报》之后,屈居第三位。[40]

    据出版《华尔街日报》的道·琼斯公司统计,截至2002年5月1日,已经公布同年第一季度纳税后盈利状况的1146美国巨型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净亏损32亿美元。虽然亏损金额不大,但这些公司在总体上陷于亏损状态,却是1992年第一季度以来的第一次。[注41]

    还有一个股票市场的问题。

    我在《再论》、《三论》、《四论》里都曾提到美国投资人在股票市场上的金融资产损失。这里要说的是,股市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伤害投资者,同样也伤害上市公司本身;投资者的金融资产损失同时也是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损失。《三论》、《四论》均曾说过,在这次股市价格下跌狂潮期间,即从2000年3月到2001年9月,美国股市上金额达7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已经灰飞烟灭。本文前面已经说过,到2002年5月,美国股市情况基本上仍然是这样。这就是说,美国上市公司在此期间损失了同样金额的金融资产。这也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那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资产损失。现在要补充的是,一些亏损严重、极度渴望从股市赌博场上捞一把的公司。它们曾下过大赌注,赌输了,竟不惜造假帐,虚报盈利,以欺骗投资者,企图继续吸引投资者的资金。实际上,这些公司在股市赌博场上损失的资金有可能超过一万亿美元。[注42]

    这里提一下美国上市公司造假帐的问题。

    本文前面说过,安然公司申请破产暴露出:该公司在被迫申请破产前曾冒险从事金融衍生品赌博。那是该公司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一。该公司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二,就是造假帐,欺骗投资者。2000年,安然公司曾虚报近6亿美元的盈利和隐瞒10亿美元以上的债务。美国上市公司向投资者公布的帐目,必须经过一家具有权威性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给安然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是美国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安然公司的上述假帐,是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与安然公司合谋的产物。

    这个造假帐问题暴露的后果有二。

    其一是一连串上市公司,包括环球电讯公司、泰科国际公司在内的假帐问题逐一被揭露出来;还有一些公司,如软件制造商冠群公司、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公司的帐目,也分别受到了美国法院、联邦调查局和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的调查。美国《福布斯》杂志把这种现象称为“帐目魔术”。一批巨型垄断公司造假帐,导致美国面临一场严重的商业信誉危机,投资者不知道应当相信谁,不应当相信谁。[注43]

    其二,是本来最具有权威性的美国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江河日下,其业务受到沉重打击,而以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受到的打击为最严重。人们像躲避魔鬼一样,纷纷远离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提供审计服务的上市公司接连不断地撕毁原来与它签订的审计合同;事务所内有的审计师自杀,其他审计师大部逃离;加上一个联邦陪审团在法庭对它的审讯,使它已经落到支离破碎的境地,剩下的基本上只是一个空壳而已。[注44]

    第二,是一系列大型公司破产。

    我在《三论》、《四论》里,曾经谈到过这场经济危机期间截至2001年12月止美国大型工商业公司破产的严重状况。2002年1月到5月,有关企业破产的信息仍然接连不断地传来。这5个月的主要情况如下(未经法院批准者除外):

    1月6日,位于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科霍能源公司申请破产;

    1月22日,在美国打折扣零售商中位居第二的凯玛特连锁店申请破产;

    1月28日,营业网络遍布全世界的环球电讯公司申请破产;

    2月1日,麦克劳德美国电讯公司[45]申请破产;

    2月12日,著名的凯泽制铝公司申请破产;

    2月15日,经营卫星电话业务的格洛巴尔斯塔公司[46]申请破产;

    2月20日,制造飞机零部件的凯尔斯特朗公司[47]申请破产;

    2月24日,生产奶酪的萨普雷马公司[48]申请破产;

    2月25日,经营电讯业的姆鲍尔控股公司[49]申请破产;

    2月28日,生产维生素的莱纳健康产品公司申请破产;

    3月1日,电线制造商杰-普-莫公司申请破产;

    3月5日,生产厨房和浴室用具的福米卡公司申请破产;

    3月6日,位列美国钢铁冶炼业第五的全国钢铁公司申请破产(它是1998年以来申请破产的第32家钢铁企业);

    3月27日,阿德尔菲亚电信公司申请破产;

    4月15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汽车电池制造商埃西德技术公司申请破产。

    5月20日,经营高速度信息传递的Metromedia Fiber 网公司申请破产

    5月22日,威廉电信集团公司申请破产。

    5月24日,Nextel 电讯公司申请破产。[50]。

    这场经济危机期间,迄今为止,在《财富》杂志2000年500家排行榜上有名的巨型垄断公司里,申请破产的就有4家。它们是:1,安然能源公司(名列第18);2,凯玛特连锁店(名列第27);3,LTV钢铁公司;4,伯利恒钢铁公司。[51]此外,已经申请破产的环球电讯公司,全国钢铁公司,麦克劳德电讯公司,生产一次成像照相机和专用胶卷的宝丽莱公司,经营化工和建筑材料的格雷斯公司,制造汽车电池的埃西德技术公司,ExciteAtHome因特网公司 等,虽不属于《财富》500家之列,但也是具有垄断性的大公司。一场经济危机,成群结队的巨型垄断公司和垄断性公司倒下,这在美国战后以来的经济危机史上也是罕见的。

    回答这个问题,再次是要考察美国工人阶级的失业状况。

    我在《四论》里说过,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劳工部公布的统计,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截至2001年11月,美国失业职工上升到816万人。同样是根据这个部公布的统计,截至2002年4月,美国失业职工已上升到860万人;其中到4月18日止失业救济已经到期、继续申请救济的失业职工,已达到1983年2月的水平。[注52]1983年2月是个什么水平呢?当时,1979-1982年那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刚刚结束,1983年全年平均,美国失业工人总数是1071万人。[注53]在这里,我们只说劳工部公布的2002年4月失业人数的统计,即860万人。我在《美国走马观花记》、《三说美国》和《三论》、《四论》里曾反复说明过,这种统计是不符合实际的;对美国政府公布的失业数字加一倍,才比较符合客观实际。这样,2002年4月,美国的失业职工就是1720万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纽约著名的研究机构——会议委员会2002年5月20日发表报告说,今年4月,美国先行经济指数下降了0.4%。它预示美国经济前景不祥。

    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就可以看出,美国这场经济危机并没有结束,更没有进入复苏阶段;或者说,迄今为止,即从2001年第四季度到2002年5月,美国是处于一场经济危机发展过程的中间停滞阶段。

    由此可见,小布什总统说的“我们还没有走出丛林”;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至今不说美国这场经济危机已经结束或者已进入复苏阶段,是有事实根据的。



    三,关于美国经济面临的不稳定因素



    我们现在要回答前述第三个问题,即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是否会进一步发展和如何发展。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考察美国经济目前面临的种种不稳定因素。

    这些不稳定因素主要是:

    第一,是企业固定资本投资继续呈下降趋势。

    据美国政府商务部公布的统计,2001年第一季度,企业固定资本投资为1748亿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为1624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减少了124亿美元。其中用于设备和软件的投资,2001年第一季度为965亿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为873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减少了92亿美元。这里说的2002年第一季度企业投资的下降幅度,还是前面提到的商务部公布的那个“预先估算”(其下降幅度为5.7%);在随后公布的那个“初步估算”里,这种下降幅度更大(其降幅为8.2%)。[注54]

    企业削减固定资本投资的直接原因,一是经营利润的下降或者亏损;二是债务过重;三是商业银行加高了发放贷款的门槛。

    第二,是高科技公司继续处于衰落状态。

    在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期间,高科技一直是一个重灾区。这个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生产设备仍然过剩,产品库存继续处于严重积压状态。事情的另一面,也就是市场对高科技的需求严重不足。本文前面提到的比尔.盖茨认为美国这场经济危机2002年内不可能复苏,这是他的主要根据。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美国工商金融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争相购进高科技产品,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导致它们拥有的许多高科技产品至今排不上用场。[注55](2)经营收入锐减。2000年3月以来,纳斯达克指数下降了60%以上,使高科技公司损失了大量金融资产,就基本上说明了这一点。(3)债务沉重,压得大多数高科技产业喘不过气来。仅全国电讯业,自1996年以来累计的负债金额即达2万亿美元之巨。[注56](4)风险投资继续下降。2002年第一季度,风险投资比2001年第四季度下降了23%。据全国风险资本协会的调查,风险投资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电子计算机软件、生物技术和电讯业。在风险投资方面下赌注者,主要是商业银行家、投资银行家和其他腰缠亿万资金的富翁。他们目前大都不愿意下赌注。[注57] 对于高科技的研制来说,这无异于釜底抽薪。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硅谷,是美国高科技的主要发源地,也是美国高科技发展的象征。我在《四论》里曾说过,截至2001年7月,硅谷已陷于严重衰落境地。到2002年第一季度,情况又有了新发展。一是职工失业率上升和工资下降。据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家所作的统计,2001年1月到2002年2月,硅谷的高薪职工已被裁减10%以上。不久前,位居美国高科技公司之首的微软公司通知它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地区的职工:他们的工资一律倒退到2000年年初的水平。二是硅谷地区停车场停留的轿车进一步减少。据硅谷所在的圣克勒拉县政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硅谷,是美国高科技的主要发源地,也是美国高科技发展的象征。我在《四论》里曾说过,截至2001年7月,硅谷已陷于严重衰落境地。到2002年第一季度,情况又有了新发展。一是职工失业率上升和工资下降。据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家所作的统计,2001年1月到2002年2月,硅谷的高薪职工已被裁减10%以上。不久前,位居美国高科技公司之首的微软公司通知它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地区的职工:他们的工资一律倒退到2000年年初的水平。二是硅谷地区停车场停留的轿车进一步减少。据硅谷所在的圣克勒拉县政府公布的一个研究报告,2002年第一季度,该县的来往交通比一年前下降了32%,为最近10年来的最大下降幅度。有的因特网专栏作者甚至认为:“硅谷昔日的繁荣已一去不复返。”[注58]他这个话也许说得过头了,但如果说目前还看不到硅谷兴旺的前景,则是恰如其分的。

    第三,是债务对国民经济的拖累。

    我在《四论》里已经说过截至2001年第一季度止美国债务经济的概况。现在,这种债务经济的严重程度又加剧了。

    先说联邦政府债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负债的高峰期,主要是里根政府任期内(1983-1988)大肆扩军备战时期和老布什任期内(1989-1992)从事海湾战争时期。联邦政府的债务,基本上是在这两届政府任期内积累起来的。克林顿政府任期内的后四年,联邦政府的财政决算曾一度扭亏为盈。其结果是,2001财政年度第一季度,联邦政府累计负债总金额为55000亿美元。美国政府现行财政年度是从前一年10月开始,到本年9月结束。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上台执政,当年10月开始实行2002财政年度。时间才过去7个月,即到2002年4月,就已经出现665亿美元的赤字[注59],使联邦政府的财政决算再度扭盈为亏,使政府债务总额攀升到55665亿美元。据美国联邦国会和白宫的预计,2002财政年度结束时,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将达到1000亿美元。也就是说,政府的债务总金额将达到56000亿美元。[注60]。以保罗·奥尼尔先生为首的小布什政府的财政部,已经在敦促联邦国会把联邦政府的最高债务限额从现在的59500亿美元提高到66000亿美元;并且扬言:如果国会不同意提高限额,政府将暂停联邦债券的兑现。[注61]对于美国联邦财政上述这一段由扭亏为盈转到扭盈为亏的历史,由于其具有必然性,我在1998年出版的拙著《三说美国》里已经预言过了。[注62]

    小布什政府为什么上台执政不久,就把联邦政府财政转到扭盈为亏呢?这主要是因为:(1)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政府的税收已经减少;但政府还要给巨富和巨型垄断公司减税,企图扭转企业投资下降的局面。这从小布什总统签署的《刺激经济法》和他为签署该法案发表的讲话里,已经可以看清楚了。[63]实际上,在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要收到这种效果是很难的。(2)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20日上台执政后,迄今为止,尽管只打了一场小规模的阿富汗战争,政府却一再宣称美国现在是处于“战争状态”,以便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联邦政府2002财政年度的军费预算开支本来已经比2001财政年度提高了不少;“9.11”事件发生后,为了打阿富汗战争,政府与联邦国会合作,紧急追加军费开支400亿美元,使2002财政年度的军事预算达到3310亿美元。今年2月4日,小布什总统向联邦国会提交了总金额高达21200亿美元的2003财政年度的联邦政府财政预算方案,比2002财政年度的预算增加了700亿美元(比2001财政年度的财政决算提高了10.2%);其中的军事预算高达3790亿美元,比2002财政年度的预算再度增加了480美元。[注64]为了增加军事预算,政府削减了公路铺设、水坝建设和青年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开支。联邦国会驴、象两党目前正在就这个预算从事争斗之中。[注65]

    阿富汗战争已经基本结束,小布什总统把军事预算提到美国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高峰,连以“振兴国威”为执政口号的里根总统也自愧不如。这是什么意思呢?显然,其意图之一,是要大规模增加军工生产,藉以刺激经济回升。前者(增加军工生产)已经成为事实;但后者(刺激经济回升)则未必能实现。其意图之二,是大规模扩充军火库,包括继续研制全国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以准备大规模战争。小布什政府已经退出1972年签订的《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就是明证。真正值得引起全世界人民警惕的预兆,正是这一点。

    我在《三说美国》里曾经以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史为据,就联邦政府债台高筑对美国国民经济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损害、破坏作用列举了9条。它们是:

    1,为了弥补赤字,增加税收,造成政府财政开支上升——财政赤字上升——政府负债上升——税收上升——财政开支再上升的恶性循环。

    2,政府的税收,基本上是由美国无产阶级和其他人民群众负担的。其结果必然是削弱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购买力,加剧生产与市场的矛盾。

    3,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必然造成增发钞票——通货膨胀恶化——停滞膨胀——大举借债的恶性循环。

    4,实行赤字财政,必然造成国家政权从无产阶级和其他人民群众口袋里掏钱——政府转手把钱装进军工垄断资本的口袋——军工垄断资本通过出售军火再从国家政权口袋里掏出更多的钱——政府再从无产阶级和其他人民群众口袋掏钱——政府再把钱转手装进军工垄断资本的口袋的恶性循环。随着军事武器的一代又一代更新,大量社会财富一次又一次地扔进大海。

    5,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必然增发国债券,与工商企业争夺社会资金,使企业增加固定资本投资和扩大再生产发生困难。

    6,政府大量举债,使国民经济险象环生,导致投资人对经济前景丧失信心,从而引发股市狂跌。

    7,通货膨胀,美元贬值,造成反复出现美元危机,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8,美元危机,导致殴元的必然出现和殴元与美元争雄的局面,从而进一步削弱美国在世界上的金融霸权。

    9,国家财政赤字不断上升,债务越来越重,导致国家政权难以运用财政、税收手段行使其反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职能。

    我当时曾指出,上述最后一条对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打击尤其严重。[注66]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10年,但上述9条基本上还是有效的。根据目前形势,需要补充论述只有如下3条:

    (1)联邦政府的债台已经筑得如此之高,并正在继续升高,其必然后果,是进一步增发国债券,使国债的本、息驴打滚,不断攀升;导致政府无法还债,陷于破产,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随之陷于破产。上述政府财政部扬言要暂停联邦债券兑现,就是一种征兆。

    (2)由美联储和财政部大量增发钞票,使美元充斥于市场和大幅度贬值,使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出现过的美元危机在21世纪上半期重演。迄今为止,为了支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金融霸主地位,以保罗·奥尼尔为首的美国政府财政部仍坚持执行强势美元的政策。这实际上是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政策。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已经对政府财政部执行的这种政策提出指责。该协会指出,美元汇率“过高估计已达到极点”,导致美国的出口商品价格过高和出口量急剧下降,从而使美国制造业遭受了沉重打击,仅制造业公司最近两年来解雇的职工增加了约40万人。[67]那么,为了挽救美国的制造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行不行呢?答案是:也不行。小布什总统上台执政后,沿袭战后以来美国大多数政府的传统作法,对别国高举“贸易自由”的旗帜,而自己则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又是提高进口钢铁的关税,又是增加对美国农产品的补贴。其结果是,此项双重标准的政策不仅遭到世界各国、包括美国盟国的抵制和报复,而且对保护本国制造业也没有奏效。

    此外,大量增发钞票,还会使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在美国存在过的停滞膨胀症再度出现。

    (3)为了刺激经济回升,小布什政府目前实行的是减税政策。但是,由于这场经济危机的趋势将是继续发展,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税收)已经并将继续减少。由于经济原因,或者是由于国会驴党党人挡路,使联邦债务最高限额难以一再攀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不可能继续执行减税政策,而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增加税收。这样,上述《三说美国》里曾经说过的第一种恶性循环就要重演。

    老布什总统在1988年竞选期间,曾经向选民承诺“不征收新税”。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那一场经济危机期间,那位总统也曾企图实行减税。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总统不仅没有减税,反而背弃了自己原先对选民所做的承诺,实行增税。[注68]很难说小布什总统不会走他父亲的老路。

    无论是这三种后果中的哪一种,都将摧毁美国经济。

    再说工商企业债务。最近10年来,仅公司债务就翻了四倍。据2002年2月16日一期《经济学家》报道,不算银行和其他金融业公司(它们本身也是债台高筑),只说工商业公司的债务,2001年第四季度就已经达到49000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上升了6.6%。

    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迄今为止,已经有那么多的巨型垄断公司和具有垄断性的大公司申请破产,其中有一些公司因为法院保护到期,无法扭转危局,已经关门倒闭。2002年3月19日的《商业周刊》网以问答方式发表文章说,2001年,美国申请破产的公司达到10442家,已经是一个新纪录;预计2002年,申请破产的公司要达到11000家,将再创一个新纪录。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公司申请破产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债务包袱过重,无法偿还。

    一系列巨型垄断公司和具有垄断性的大公司申请破产或被迫关门倒闭,其必然结果,就是拖垮银行业。本文下面就要说到这一点。

    至于居民债务,我在《四论》里说,2001年第一季度,这种债务总金额为72280亿美元。时间过去了一年另两个月,美国居民所负的债务不是下降,而是进一步上升了。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削弱广大人民群众的购买力,进一步加剧生产与市场的矛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2年3月14日公布的报告里,所作的结论就是如此。[注69]

    此外,还有一种债务与美国有关。这就是,阿根廷政府由于所负外债过重,无力偿还,已经宣布破产。按照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统计,在向阿根廷发放贷款的外国银行中,美国银行位居各国银行之首。这当然要拖累美国的银行业。[注70]

    第四,是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业危机。这也是美国经济面临的一种严重的不稳定因素。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本文第一、第二部分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论述,在这一部分的前面也有所涉及。鉴于这个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性,此处还有必要做补充说明。

    条条江河流向大海;美国经济的几乎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要汇总到金融业。比如,工商业公司利润的大幅度下降以至亏损,股市暴跌,一连串上市公司、包括高科技公司破产和申请破产,政府、企业和居民债台高筑,房地产泡沫濒临破裂以及大批房地产抵押金逾期不还,大量向国外发放的贷款至少在一定时期不能收回,还有可能发生的美元危机,等等,都要损伤美国的商业银行公司和其他金融业公司。这种损伤主要表现在:

    (一)前述《财富》杂志公布的500家巨型垄断公司2001年遭受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幅度的利润下降,其中就包括了美国的巨型垄断金融业公司。EIR援引的美国政府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材料也证明了这一点。[注71]仅2001年第三季度,美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花旗银行集团公司的盈利下降了8.8%;规模居第二位的杰·普·摩根-大通银行公司下降了68%;弗利特波士顿金融公司下降了21%。[注72]。2001年第四季度,杰·普·摩根-大通银行公司亏损了32300万美元,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价格也随之急剧下降。[注73]由于利润下降,花旗银行集团公司在《财富》杂志500家的排行榜上从2000年的第6位降到第7位;而就经营收入而言,创建以来长期名不见经传的沃尔-玛特零售商品连锁公司,在500家排行榜上竟从2000年的第2位跃居2001年的第1位,比花旗银行集团公司高了6级。[注74]

    由于盈利大幅度下降以至亏损威胁到公司的生存,杰·普·摩根-大通银行公司董事会不得不对该公司的最高行政管理层实行改组。据该公司最近宣布,公司的投资银行负责人、金融与风险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均将被解雇。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为了削减开支,杰·普·摩根-大通银行公司已经解雇了8000职工,现在还将进一步裁员。该公司企图通过这一系列具有赌博性的改组,恢复公司昔日的兴旺景象,至少是避免破产。[注75]但是,由于这场经济危机尚未结束,该公司下的赌注能否取胜,还很难说。随着一系列工商业公司的破产和申请破产,一个时期以来,商业银行一直在与这些破产公司、特别是安然公司的一些投资人争夺资产,力求从这些破产户剩下的资产里多分得一杯羹。《金融时报》根据目前美国经济的严峻形势作出的判断是,这场危机势必要冲毁一家巨型金融公司。[注76]

    (二)2002年年初以来,已经有几家州银行宣告破产,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处理赔偿事宜。[77]其中包括:今年2月1日破产的橡树林存款银行公司(俄亥俄州);今年2月8日,联邦政府财政部通货检查局下令关闭了信用证业务遍及世界各地的NextCard银行(加利福尼亚州),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处理赔偿事宜。[78]

    对于这类州银行的破产,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是有足够的资金予以处理的。但是,万一像杰·普·摩根-大通银行公司那样的巨型垄断商业银行公司一个接一个地破产,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就无能为力了。

    (三)《商业周刊》2002年4月28日的网上新闻提出:《现在是不是已经到了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时候了呢?》。《商业周刊》提出的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并不是空穴来风。

    由此可见,美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处境已经很困难。

    美联储已于2002年5月17日宣布,将把向商业银行提供的贴现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即从目前的1.25%提高高到2.25%。[注79]这意味着美联储将从2001年连续11次降低利率、放松银根转而实行紧缩银根的政策。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今后向美联储借贷将要支付更高的利息。因此,美国商业银行今后的处境将更加困难。为了防止商业银行进一步陷于困境,美联储又宣布,将通过它的公开市场委员会购买分别于2004年5月15日和2005年2月15日到期的美国国债券,共计72500万美元,以充实美联储会员银行的储备金。[80]但对于美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来说,这个储备金额无异于杯水车薪。

    关于华尔街一些拥有巨额金融资本的投资银行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陷于困境的事件,本文第一部分已经大致上说过了。这里只需要补充一句话,即它们的困境还在进一步发展。

    现在再简略提一下有关美国金融业陷于困境的另外两个方面的事实。第一个方面,是关于美国保险业。这一类公司遭受了巨额亏损。位居美国人寿保险公司第二位的谨慎人寿保险公司,2000年第四季度亏损26800万美元;2001年第四季度进一步亏损50600万美元。[81]保险业所受的严重亏损,与“9.11”事件有一定的关系。第二个方面,是关于美国包括向投资人提供“一篮子”股票或债券的“多样性基金”在内的各种投资基金。其中,以占各种基金总金额2/3的“多样性基金”所受的打击为最严重。2001年,“多样性基金”的资产总额平均损失了10.9%。[注82]2002年年初以来,它们的资产继续亏损。

    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美国金融业公司处境艰难,其大致情况就是这样。

    应当说,金融业的艰难处境是美国经济所面临的最深刻的危机。既然美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事情也就必然是如此。

    第五,是世界大多数地区经济形势不佳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2001年,欧洲经济实力最大的德国,经济已陷入危机。在这一年里,德国企业破产达69600家,创历史纪录;失业人数超过400万,失业率上升到10.4%。今年4月,德国经济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再次下降。今年5月26日一天之内,德国有两家巨型垄断公司宣布大规模解雇职工。第一家是德国最大的电子和工程公司——西门子公司。它宣布,为紧缩开支,决定裁员7000人。第二家是德国巨型垄断企业得意志电讯公司。它宣布,由于公司负债过重,为挽救公司于垂危之中,决定裁员22000人。[注83]经济实力处于欧洲第二位的法国,2001年第四季度经济也转为负增长;非金融公司的资本投资也开始下降;失业人数达到221万,失业率上升到9%。经合组织预计,法国2002年的失业率将上升到9.2%。[84]2001年第四季度,英国经济陷于停滞状态;制造业生产下降了1.7%。[注85]2002年 第一季度,“套利基金”赌博在整个欧洲逐一败下阵来;电讯业、汽车制造业不景气之风也从美国扩散到了欧洲。[注86]

    目前,经济不景气之风冲击着拉丁美洲一系列国家。拉美第二大国阿根廷经济陷于崩溃;富产石油的委内瑞拉随着国内政局动荡,2002年第一季度经济已经开始萎缩,预计全年将负增长4%;拉美头号大国巴西陷入沉重债务的泥潭之中;秘鲁经济的上空也已出现阴云[注87]

    在亚洲,迄今为止,日本经济危机已持续13个年头,仍然难以看到“隧道尽头的亮光”;新加坡经济从2001年陷入危机以来,今年第一季度再次负增长1.7%;印度尼西亚经济困难重重。[注88]

    应当说,首先是美国的这场经济危机拖累了世界经济,包括世界贸易。但是,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经济萎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